阳泉市盂县非遗:河灯节、牛斗虎与桃仁月饼的文化探微
盂县作为山西省阳泉市的文化重镇,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千百年来农耕文明与地域民俗的交融智慧。其中,河灯节、牛斗虎与桃仁月饼三项省级非遗项目,分别以祭祀仪式、拟兽舞蹈和饮食文化为载体,构建起盂县独特的精神图谱。以下从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与当代传承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河灯节:滹沱河畔的农耕信仰
(一)历史溯源:从南宋迁徙到家族传承
盂县河灯节起源于南宋末期(约1279年),崔氏家族为躲避战乱从大同怀仁迁至滹沱河畔的大崔家庄。
因定居地常遭洪水侵袭,崔氏先民以河神为祭祀对象,通过放河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据《崔氏族谱》记载,这一习俗历经25代传承,至今已延续700余年。
其核心仪式集中于农历正月十五,与南方中元节(七月十五)的河灯习俗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北方农耕文明对水资源的依赖与敬畏。
(二)仪式流程:从传料到放灯的集体记忆
河灯节的完整流程包含四大环节:
传料筹备:村民自发收集麻油、柴禾、棉花等材料,象征农耕社会的资源整合;
手工制作:以玉米秆扎制灯架,棉花浸泡灯头,红绿纸裱糊装饰,形成直径达30厘米的粗犷灯体;
祭祀仪式:在河神庙进行焚香、献供等传统祭拜,体现对自然神的敬畏;
放灯表演:通过点旺火、奏乐、燃放鞭炮等仪式将河灯放入河道,形成“灯河”景观。
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农业丰收的祈愿,更是社区凝聚力的体现。
2015年,河灯节被列入山西省第四批省级非遗名录,2023年入选全省十大非遗保护传承优秀案例。
(三)当代活化:文旅融合的示范样本
近年来,盂县通过“非遗+旅游”模式推动河灯节创新发展。
梁家寨乡建立传习基地,开展传统制作体验、仇犹公主角色扮演等互动项目,年均吸引游客超3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产业增收200余万元。
2024年第七届河灯民俗文化节增设低空飞行表演秀、特色美食品鉴会等活动,进一步拓展非遗的现代价值。
二、牛斗虎:太行山麓的拟兽史诗
(一)历史渊源:从民间传说到舞蹈定型
牛斗虎起源于盂县民间传说,相传古代村民为驱赶危害牲畜的猛虎,创作了以牛虎争斗为内容的祭祀表演。
其动作设计包含虎的扑跃与牛的抵顶,配合锣鼓节奏形成刚柔并济的表演特色。
2009年,该项目被列入山西省第二批省级非遗名录,表演形式固定为双人扮牛、双人扮虎,通过螺旋形走位展现群体协作与个体表现力。
(二)文化内涵:农耕文明的精神隐喻
牛斗虎的核心意象包含三层:
牛象征勤劳坚韧:通过上抵、下顶、左闪、右扛等动作,展现农耕社会对牲畜的依赖;
虎代表邪恶势力:以扑跃、攻击等形态隐喻自然灾害或社会威胁;
正义战胜邪恶:表演中牛最终战胜虎的结局,体现晋东地区“以柔克刚”的处世哲学。
这一舞蹈不仅是娱乐形式,更是社区价值观的传递载体。
每年元宵节期间,南白水村表演队赴周边30余村巡演,吸引数千观众现场观看,形成“观演互动”的传承模式。
(三)传承创新:从社火表演到舞台艺术
2017年山西艺术节期间,牛斗虎作为特色节目在太原市长风商务区行进表演,2019年盂县牛斗虎传习所被认定为市级非遗传习所。
传承活动通过“非遗进校园”、山西艺术节展演等形式扩大影响力,同时结合现代舞台技术进行动作规范化改良,使其更符合当代审美需求。
三、桃仁月饼:太行山间的味觉记忆
(一)历史演变:从军中祝捷到民间祭月
桃仁月饼起源于宋元时期的军队祝捷食品,盂县人在外行军时将中原圆饼技艺带回,结合本地旱地小麦、胡麻油和太行山核桃仁,创造出独特的烤制工艺。
因原料(桃仁、麻油)成熟于农历八月十五,月饼逐渐成为中秋祭月、合家团圆的象征。
盂县老字号“天元成”月饼已传承六代人,其制作工艺包含焙馅儿、煨馅儿、泼面、包馅、看火等严格工序,体现农耕社会对食物科学的深刻理解。
(二)文化价值:从饮食习俗到情感纽带
桃仁月饼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四方面:
历史传承:见证宋元军事文化与地方民俗的融合;
情感寄托:通过“打月饼”表达对亲人的思念,通过“祭月神”祈愿团圆;
地域适应:碱性原料中和当地酸性体质,形成独特的味觉依赖;
社会功能:作为礼品增进情感交流,成为文化认同的符号。
2017年,桃仁月饼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第六代传承人张大虎通过家族工坊与电商渠道,推动其从地方特产走向全国市场。
(三)当代挑战:从手工坚守到创新突围
面对机器量产的竞争,张大虎家族坚持手工制作,保留油泼面、水泼面等传统工艺,同时开发木糖醇版本满足健康需求。
其子张鹏通过短视频、网店等新媒体传播手艺,吸引年轻群体关注。
2025年,工坊日均生产月饼2000余个,中秋期间达20万个月饼,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市场的平衡。
四、非遗保护:从单项传承到系统构建
盂县非遗的保护实践呈现三大特征:
家族传承与社区传播结合:如河灯节通过崔氏家族25代传承,牛斗虎通过村社组织巡演;
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桃仁月饼在保持核心工艺的同时改良配方,河灯节引入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
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协同:文旅部门通过政策扶持、节庆活动推动非遗产业化,传承人利用新媒体扩大影响力。
2025年,盂县非遗保护已形成“省级项目为龙头、市级项目为支撑、县级项目为补充”的立体体系,其经验为北方农耕文明非遗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结语
盂县的河灯节、牛斗虎与桃仁月饼,不仅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更是活态的文化基因。
它们通过祭祀仪式、舞蹈表演和饮食习俗,构建起盂县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对正义的追求和对团圆的渴望。
在当代社会,这些非遗项目通过创新传承焕发新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地域与全球的文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