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芒并不刺眼,却带着一种撼动人心的道韵。
所有沉浸在感悟中的人都被惊醒,惊疑不定地看向光芒流转的岩壁,以及波动传来的山谷深处。
“怎么回事?”有人惊问。
无根生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开口道:“不必惊慌。”
“看来是有人触动了谷内更深层的布置,或者说,是我们这些‘访客’的气息,达到了引动某种‘回应’的阈值。”
他看向山谷深处那雾气缭绕之处:“紫阳山人留下此地,恐怕不止是为了让后人观摩。”
“真正的奥秘,或许就在那里。”
他当先朝着深处走去。
众人面面相觑,最终都按捺不住好奇,纷纷跟上。
穿过那片浓郁的、仿佛由液态灵气构成的雾气,眼前的景象再次一变。
这里似乎是山谷的尽头,面前是个不大的山洞,空间比外面稍小,却更加精致。
中央是一座古朴的石台,石台上空无一物,但石台本身却刻满了与外界一脉相承,却更加复杂、更加接近本源的符文。
而在石台后方,光滑的岩壁上,没有具体的节气图案,只有两个巨大的、仿佛蕴含了天地至理的古字——
“通天”。
这两个字,笔走龙蛇,道韵天成,仅仅是注视着,就让人心生敬畏,仿佛看到了一条直指大道本源的途径。
“通天……二十四节通天谷,原来‘通天’二字落在此处。”张怀义喃喃道。
就在所有人目光都被“通天”二字吸引时,石台上的符文骤然亮起耀眼的光芒!
光芒汇聚,在石台上空形成了一道模糊的、由纯粹能量构成的虚影。
那虚影看不清面容,身着古朴道袍,身形飘渺,仿佛随时会消散,但其散发出的气息,却浩瀚如海,深邃如渊,带着一股亘古苍凉的味道。
“后来者……”
一个平和而淡漠的声音,直接响彻在每个人的心湖之中,并非通过耳朵听见。
“能入此谷,观摩节气流转,感悟天地韵律,证明尔等皆是有缘法、有悟性之人。”
那虚影,显然是紫阳山人张伯端留下的一缕神念印记!
“此地方寸之地,乃吾感悟周天,模拟天地节律所成。”
“尔等所见二十四节之变,即为天地之‘理’的一种显化。”
虚影缓缓说道,声音带着一种阐述大道的庄严。
“然,道不可独享,法不可轻传。”
“留此印记,一为印证,二为警示。”
“印证者,尔等心中之道,可与此地之道相互印证,明心见性,去芜存菁。”
“警示者……”虚影的声音微微一顿,似乎带着一丝叹息,“大道虽广,却亦有规矩。”
“妄图以力逆天,以私欲篡道,终将引火烧身,万劫不复。”
话音落下,虚影抬手,朝着众人虚虚一点。
并非攻击,而是一道道无形无质,却直指本心的道韵涟漪,扩散开来,笼罩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万劫不复”四字余音袅袅,带着一种跨越时空的沉重与肃杀。
让所有人,无论是全性的狂徒,还是名门的正士,皆感到一阵发自灵魂深处的寒意。
这并非武力上的威慑,而是一种更高层面的、对“道”的敬畏与警告。
虚影抬手点出的那道无形道韵涟漪,瞬息间笼罩了整个山洞深处的空间。
每个人都感觉自己仿佛被剥去了所有外在的伪装,内心深处最根本的“道”与“执念”被轻轻触动。
张若尘只觉得那涟漪扫过自身时,体内自行运转的“阴阳劫雷”之种猛地一颤,黑白气流加速旋转,与那涟漪产生了一种奇特的共鸣。
他并未感受到恶意或排斥,反而像是一种“检视”与“印证”。
他心中对大道前路的求索,对阴阳变化的探究,似乎在这道韵涟漪中得到了某种模糊的回应与肯定。
但同时,那股涟漪也仿佛在提醒他,阴阳失衡、劫雷反噬的可怕后果。
这是一种无声的教诲:力量与风险并存,驾驭之道,在于平衡与敬畏。
张怀义周身隐现的金光微微一滞,他感受到的是自身对强大力量、对超越师门、对探寻“术”的渴望被清晰地映照出来。
那涟漪仿佛在问他,这份渴望的背后,是纯粹的道心,还是掺杂了其他?
他眉头紧锁,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郑子布、卢先生等名门弟子,则感觉自身所修符箓、道法的根基道韵,在与这道韵的碰撞中,变得更加清晰纯粹,但也隐隐显露出其中的局限与不足。
周圣双手掐诀的速度慢了下来,他赖以自豪的奇门格局,在这源自天地节律本身的宏大“炁局”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匠气。
那涟漪拂过,让他对“顺势而为”、“天地为盘”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他意识到了自己之前试图“掌控”一切的傲慢。
谷畸亭空洞的目光似乎聚焦了一瞬,他“看”到的并非简单的涟漪,而是无数交织的、代表着“规则”与“因果”的线条,随着虚影的动作而波动。
他低声喃喃:“规矩……这就是紫阳山人定下的‘规矩’么……”
阮丰摸了摸自己圆滚滚的肚子,他追求“吃饱”、“长生”的简单欲望,在这道韵下显得格外直白,甚至有些可笑,但他自己却不以为意,反而觉得通透。
无根生站在众人之前,直面那虚影。道韵涟漪扫过他时,他脸上那玩世不恭的笑容微微收敛,眼神深处闪过一丝极其复杂的情绪,有欣赏,有了然,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惋惜?
他并未像其他人那样显露出明显的被触动或反思,仿佛他早已明了这一切,或者说,他的“道”,本就与这警示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关联或对抗。
马本在和苑金贵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惊悸。
他们内心那些关于“利用”、“复制”、“获利”的盘算,在这直指本心的道韵下,仿佛无所遁形,让他们产生了一种做贼心虚的感觉。
端木瑛感受到的是济世救人的医者仁心与这道韵的亲和,但也明白了“逆天改命”可能带来的因果反噬。
夏柳青对金花的痴迷,金花眼底深处的眷恋……所有人的心念,都在这一刻,于这道韵涟漪下,或清晰或模糊地显现出本质的轮廓。
片刻之后,石台上空的虚影渐渐变得稀薄,那浩瀚如海的气息也开始消退。
“缘法已至,各凭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