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的高层已然齐聚在土木堡附近,战局紧张,气氛凝重。
听闻防线被突破,脱脱不花与阿剌知院都带领部队前来,给予了也先更多的精锐部队支援。
眼前虽然已经成功将明军围困,但局势依然复杂,瓦剌军心中却并没有全然的胜利感。
几位领袖坐在一处,讨论如何应对这场困局。
也先虽然掌控了局面,但心中仍有不安,他深知这场围困并非如预期那般顺利。
脱脱不花看着眼前的形势,心中不免有些动摇。
毕竟,作为一个有着深厚草原经验的将领,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长时间的围困对双方都可能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
“按照淮王的部署,我们已经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让明国皇帝看到了瓦剌部能够威胁到他的安全,现在,为什么不直接撤回草原?”
脱脱不花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疲倦。
阿剌知院皱了皱眉,眼中闪过一抹不屑:“撤回?你觉得我们成功了吗?明国虽说在战略上被牵制了,但我们距离最终的胜利还有很远的距离,明军依旧严阵以待,武国公即便被困,也不会放弃最后的反击。”
脱脱不花听了阿剌知院的话,神色略显为难:“但我们在这儿耗费的时间,已然不少了,我担心的是,特别是瓦剌的精锐已经汇集在此,我们若再继续拖延,一旦明国的骑兵回转,武国公及时增援,我们就危险了。”
他的话似乎触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弦。
确实,瓦剌部的精锐已经集结,而明国也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敌人。
长久的僵持只会加重对方的压力,瓦剌部的处境岌岌可危,撤退似乎成了一个更为明智的选择。
然而,阿剌知院却不这么认为。
他神色冷峻,眼中带着一股不屑:“撤退?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如果仅仅是为了战利品和暂时的胜利,那为何不继续前进呢?”
“我们已经深入敌国腹地,离明国皇帝仅一步之遥,如果能够俘虏了他,所得的好处,岂是一次撤退能够相比的?”
阿剌知院的眼神犀利,话语中透着一股野心。
他深知历史上曾有过类似的案例,金国一举俘虏宋国君主,迅速崛起成为强国。
如今,瓦剌若能成功俘虏明国的皇帝,将对整个草原的地位产生极大的改变。
“当年金国能够一举崛起,瓦剌为何不能重现一次?”
阿剌知院的语气坚定,眼神锐利,仿佛在描绘着一个全新的帝国。
脱脱不花依旧有所犹豫:“可是,我们的部队如果现在不撤回草原,若失败,岂不是一场空虚?我们眼下已经无力深入,若长久被困,最终的结果恐怕是两败俱伤。”
此时,所有目光都集中到了也先身上。
作为此次战役的指挥者,他肩负着最终的决策责任。
也先静静地听着双方的争论,目光扫过每一位提议者,内心已然有了决定。
“我们好不容易走到这一步,如果就此离去,岂不是对不起那些为了这个目标牺牲的勇士?”
也先终于开口,语气坚定:“我不会让他们的牺牲白白浪费。”
他顿了顿,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深思。
“既然攻不进去,那就只能用别的办法,谈判,当然是必须的,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和平的机会。”
“既然敌人紧闭门户,我们也应采取更加智慧的方式。现在,就派人给明军大营送信,说我们愿意与他们和谈!”
脱脱不花微微一愣,眉头紧锁:“现在就谈吗?在如此关键时刻,瓦剌竟然选择和谈,这不是示弱吗?”
阿剌知院却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没问题,我这就去安排。”
他的话中充满了信心,仿佛这场战争的结局已经在他的掌握之中。
瓦剌部高层在一番激烈的讨论后,终于决定通过和谈来争取更多的战略主动权。
对于他们而言,面对明军的强大,单纯的武力对抗可能无法快速奏效,而与敌人谈判,可能是最为高效的解决途径。
很快,朱勇通过望远镜看到瓦剌方有一人举着白旗走来。
那人看起来像是一个被掳走的百姓,手里拿着一根破树枝,树枝上插着一块简陋的白布。
他小心翼翼地向明军阵地靠近,同时不断大声喊道:“军爷,军爷,别动手,我是大明子民,被人派来送信的!”
朱勇看到他确实是一个人单独过来,心中稍微放松些,指示守卫打开了营门。
来人小心地走进,直接将信交给了看上去官职最高的朱勇。
“大人,这是草原上的贵人让我交给军爷的。”
朱勇接过信封,拆开一看,脸色逐渐变得愈加阴沉。
随着字里行间的内容逐渐展开,愤怒的火焰几乎快要喷薄而出,他差点把信撕成两半。
信中透露的信息让他震惊。
原来朝廷上的流言并非空穴来风,瓦剌部的反叛竟然与王振的侄子,锦衣卫指挥使王峰有关!
他竟然为了区区财物,图谋陷害使团,联合马匪袭击,甚至逼得瓦剌部起兵反叛,太过分了!
朱勇的心头怒火滔天,这个王峰身为锦衣卫指挥使,不仅知法犯法,而且为了一己私利,公然勾结敌人,危害国家安全。
他麾下的士兵拼死抵抗,而王峰却苟且偷生,写下了一封认罪书,来企图为自己的罪行辩解!
朱勇虽然不能确定这封认罪书的真实性,但根据信中的细节来看,这封信很可能是王峰亲自写的。
瓦剌部的描述也不无道理,王峰的行为,确实有其可疑之处。
不仅如此,信中提到,瓦剌部曾向蓟州、大同、宣府等地多次寄送详细的情况说明。
但这些信件如石沉大海,毫无回应。
显然,瓦剌部的请求和信息被完全忽视,而他们的耐心终于耗尽,才决定发动这场反叛。
瓦剌在信中解释道,他们出兵的目的,并非单纯的侵略,而是为自己讨一个公道。
他们请求能够当面与大明皇帝对话,澄清误会。
朱勇看着信中的这段话,心中感到一阵冷笑。
心想:怎么可能轻信这些胡说八道!他们不过是借着公道的幌子,想要掩盖自己在大明土地上烧杀掳掠、骚扰明军的真正意图。
尽管信中有许多虚伪的辩解,朱勇知道,自己并不是能决定信中内容的人。
这封信,最终必须交到皇帝的手里。
因为皇帝才是最终的裁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