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天空,虽暂时沐浴在盛世余晖之下,但暗处的阴霾却在悄然聚集。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一些在变革浪潮中利益受损的朝堂势力,不甘权势与财富的流失,竟丧心病狂地将目光投向了北方残余的突厥势力,妄图借助外敌之手,逼迫李亨改变政策,复辟他们往日的荣华。
在长安城一处奢华却又隐蔽的府邸中,几位朝廷大员神色阴沉地围坐在一起。正中主位上,坐着一位面容冷峻、身着华丽朝服的老者,正是朝中颇具影响力的元老重臣——郑国公杨慎。他缓缓扫视众人,开口道:“如今这改革,让我等利益大损,朝堂地位也岌岌可危。长此以往,恐怕我们辛苦积攒的一切都将化为乌有。”
一旁的工部尚书赵德忧心忡忡地接过话茬:“郑国公所言极是。那改革派咄咄逼人,处处打压我们,陛下又听信他们的主张,我们该如何是好?”
杨慎眉头紧皱,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压低声音道:“既然朝堂上无法夺回我们应有的权力和利益,那便另寻他法。我听闻北方突厥,虽已大不如前,但对大唐的富饶仍觊觎不已。若我们与之勾结,许以重利,借助他们的力量向陛下施压,不怕陛下不改变政策。”
众人听闻,皆面露震惊之色。其中一位官员犹豫道:“郑国公,勾结外敌,这可是叛国大罪,一旦事发,我们万死难辞其咎啊!”
杨慎冷笑一声:“哼,事到如今,还有什么可顾虑的?不冒险一搏,难道就坐以待毙?只要我们行事谨慎,突厥那边也定然不会轻易泄露。待事成之后,恢复了往日地位,谁还能追究?”
众人沉默片刻,权衡利弊之后,终究还是被权力与利益蒙蔽了心智,纷纷点头应和。
数日后,杨慎的心腹幕僚秘密北上,几经辗转,终于与突厥的一位重要首领阿史那骨咄禄接上了头。在突厥的营帐中,气氛紧张而诡谲。
幕僚满脸堆笑,对阿史那骨咄禄说道:“尊贵的首领,如今大唐朝堂内斗激烈,我家主人及一众大人在改革中利益受损。听闻贵部对大唐的土地和财富向来有所期望,若您能与我们合作,在边境制造些事端,给大唐朝廷施加压力,迫使陛下改变政策,恢复我家主人等的权势,事后,我们定当送上丰厚的金银财宝,甚至割让部分边境土地作为酬谢。”
阿史那骨咄禄眼中闪过一丝贪婪与狐疑,他沉吟道:“你们大唐内部之事,我本不愿插手。但听你所言,似乎对我们突厥有利。只是,我如何能信你们所言属实,又如何确保事成之后你们能兑现承诺?”
幕僚赶忙说道:“首领放心,我家主人在大唐朝堂位高权重,说话一言九鼎。为表诚意,我们愿先奉上一批珍贵的财宝。而且,若我们事成,必然需要借助贵部的力量巩固地位,岂会食言?”
阿史那骨咄禄思索良久,最终一拍桌子,道:“好!我便信你们一回。但你们需及时传递大唐朝廷的消息,配合我们的行动。若敢耍什么花样,你们大唐必将承受我突厥铁骑的怒火!”
就这样,一场背叛与阴谋的交易达成。突厥开始在大唐边境频繁调动军队,制造小规模的骚扰和冲突。消息传到长安,朝堂上下一片哗然。
在大明宫的紫宸殿内,李亨面色阴沉,怒视着下方群臣,手中紧握着边境传来的战报,大声质问道:“突厥为何突然在边境滋事?诸位爱卿可有对策?”
改革派官员林羽出列,拱手道:“陛下,突厥向来贪婪,此次突然行动,恐怕背后另有隐情。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加强边境防御,派遣得力将领前往镇守,同时派人暗中调查,看是否有内奸与突厥勾结。”
李亨微微点头,正欲开口,杨慎却站了出来,不紧不慢地说道:“陛下,突厥扰边,实乃我大唐之患。但如今国内改革引发诸多矛盾,民心不稳,若此时大动干戈,恐怕会加剧国内动荡。依臣之见,不如与突厥议和,许以一定的财物,先平息事端,再从长计议。”
林羽一听,立刻反驳道:“郑国公此言差矣!突厥狼子野心,贪得无厌,议和不过是权宜之计,且示弱于敌,只会让他们更加嚣张。我们应坚决反击,方能彰显我大唐天威,保边境安宁。”
杨慎脸色一沉,怒道:“林大人,你这是不顾百姓死活!战争一起,生灵涂炭,你担当得起这后果吗?”
两人各执一词,朝堂上再次陷入激烈争论。李亨看着争吵的群臣,心中疑虑更甚,隐隐感觉到此事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阴谋。
而在暗处,杨慎等人正密切关注着朝堂动向,与突厥保持着秘密联系,等待着合适的时机,进一步推动他们那叛国求荣的计划,全然不顾这将给大唐带来怎样的灾难。大唐,正不知不觉地陷入一场内忧外患的巨大危机之中,命运的齿轮开始朝着未知的方向疯狂转动。
随着突厥在边境的骚扰愈发频繁,局势愈发紧张。边境百姓苦不堪言,纷纷逃离家园,涌入内地。李亨心急如焚,接连派出几批斥候,深入边境打探消息,同时紧急调遣军队,加强防御部署。
与此同时,李泌也察觉到了朝堂上的异样氛围。他私下里秘密展开调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情报。经过一番艰苦的探寻,一些蛛丝马迹逐渐浮出水面,所有线索都隐隐指向杨慎等一干守旧派官员。
这日深夜,李泌独自一人来到御书房,神色凝重地向李亨禀报道:“陛下,臣近日调查发现,此次突厥扰边一事,极有可能与朝堂内的某些势力勾结有关。种种迹象表明,郑国公杨慎等人在改革中利益受损,有极大的嫌疑与突厥暗中往来,企图借助外敌逼迫陛下改变政策。”
李亨听闻,龙颜大怒,拍案而起:“竟有此事!这群逆臣,为了一己私利,竟敢勾结外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李爱卿,你可有确凿证据?”
李泌拱手道:“陛下,目前证据虽未完全确凿,但已有诸多可疑之处。臣正在加紧追查,定要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给陛下一个交代。”
李亨来回踱步,沉思片刻后说道:“此事关系重大,切不可打草惊蛇。李爱卿,你继续暗中调查,务必掌握铁证。朕倒要看看,这些人究竟想干什么!”
李泌领命而去,更加小心翼翼地展开调查。而杨慎等人似乎也察觉到了一些风声,行事愈发谨慎。他们一边催促突厥加大对大唐边境的压力,一边在朝堂上继续混淆视听,企图干扰李亨和李泌的判断。
在边境,突厥的骚扰行动不断升级,小规模冲突逐渐演变成激烈的战斗。大唐军队虽奋力抵抗,但因突厥的突然袭击和背后可能存在的内应,局势变得极为被动。边境将领连连向朝廷求援,文书如雪片般飞至长安。
李亨看着这些求援文书,心急如焚。他深知,若不尽快解决内忧外患,大唐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而此刻,他只能寄希望于李泌能够尽快查明真相,揪出那些叛国的贼臣,化解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整个大唐,都在这场风暴的中心摇摇欲坠,等待着命运的裁决。
随着李泌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杨慎等人。终于,在一次秘密行动中,李泌的手下成功截获了杨慎与突厥往来的信件,信中详细记载了他们勾结的计划和利益分配。铁证如山,李泌立刻将证据呈递给李亨。
李亨看着这些信件,气得浑身发抖:“这群逆贼,罪该万死!李爱卿,立刻将杨慎等人逮捕归案,朕要让他们为自己的叛国行径付出代价!”
李泌领命,迅速调集禁军,包围了杨慎等人的府邸。杨慎等人还未反应过来,便被一网打尽。当禁军破门而入时,杨慎面色惨白,瘫倒在地,他知道,自己的阴谋彻底败露了。
随后,李亨在朝堂上宣布了杨慎等人勾结外敌的罪行,群臣震惊不已。李亨愤怒地说道:“朕一心为大唐社稷,推行改革,却不想这些逆臣为了一己私利,背叛国家,勾结外敌。此等恶行,天理难容!来人,将杨慎等人即刻斩首示众,以正国法!”
随着杨慎等人被处决,这场因利益集团勾结外敌引发的危机终于得到了暂时的平息。然而,李亨和李泌深知,大唐的未来依旧充满挑战,他们必须更加警惕,防止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守护大唐的安宁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