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就算不提什么感情不感情的了,只说这件事情本身,对张士诚的打击也不可能小了……”还有人从其他方面来论证这件事情的巨大影响,“不论张士信当时的待遇如何,他都是张士诚的亲弟弟,他不可能没事儿跑到什么已经确定很危险的地方去——要是作战的话另说,但是要是吃个桃子这种事情,他肯定是要处在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的……”
张士信作为张士诚的亲弟弟,哪怕张士诚真的因为之前的那一战对他有了不爽,对这个弟弟有了芥蒂,觉得这个弟弟坏了自己的大事儿,甚至开始讨厌这个弟弟了,那他也不至于说要直接要了自己亲弟弟的性命。
所以,张士信如果说要找个地方吃桃子,悠悠闲闲的,那么他也不可能真的到了什么危险的地方——那是作战而不是悠闲。
换言之,在当时的张士诚、张士信、张士诚手底下的人们看来,阊门的这个地方应该是相对比较安全的地方了,至少不会随随便便就没了命,要是真的遇到危险,那估计也得是等到城外的军队开始攻城大战的时候。
但是谁能想到,张士信他偏偏就是在这个地方,一下子就没了命的?
这只能说明,张士诚等人之前的判断,全都是有问题的,这安全的地方其实一点都不安全。
那这个他们认为安全的地方如此,其他的他们认为比较安全的地方呢?那些地方又会是什么情况?真的安全吗?会不会其实也存在极大的伤亡概率?
这种安全与否的地区判断出现了问题,那么,对于整个战局的判断又是否正确?对于军中情况的判断又是否正确?对于……各个方面的判断,有哪些其实也隐藏着巨大的问题?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大事儿。
如果说张士信之死,从情感上不能给张士诚造成什么巨大的打击的话,那这一系列问题,估计也是能够给张士诚带来巨大的打击的。
【七月五日,张士诚的女婿潘元绍觉得情况紧急,于是在一次出战之后回到家中,召见了自己的七名妾侍,对她们道:“我受国家重任,义不顾家,倘若形势果真不好,我遭遇不测,那我劝你们最好立刻自尽,不要为人耻。”】
【这里面的人物,潘元绍,是张士诚的女婿,但是他其实本姓并非是潘,他其实真正的姓氏应该是赵——赵宋皇族宗室的那个赵。】
【严格来说,潘元绍应该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廷美的后人,在元朝灭亡了宋朝之后,他的先祖改赵姓为潘姓,而后来,到了潘元绍这一代,他又娶了张士诚的女儿,成为了张士诚的女婿。】
【有这么一个亲戚关系,所以,在当年张士诚决意起兵的时候,潘元绍就跟着张士诚一起起义了,可谓是元老;后来,潘元绍也一直跟随着张士诚,跟着张士诚渡江,跟着张士诚归降元朝,然后至今。】
【而这七名姬妾,按照相关说法,那都是出身良家的女子,没有名字,只有姓氏,段氏、程氏、翟氏、徐氏、罗氏、彭氏、卞氏,按照相关记载,在听到了潘元绍的话之后,当天,就全都选择了自尽,然后潘元绍把她们火化后埋葬在了后院之中。】
【不过,按理来说,潘元绍的说法是,“如果我发生不测”,换言之,如果城破了,张士诚这边完蛋了,那么“你们最好选择自尽”,可这七名姬妾却直接在七月五日当天自尽了,距离平州城城破、张士诚完蛋还有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
【那么,这七人到底为什么就这么自尽了呢?】
【后来对此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说,这七名姬妾都是“烈女”,表示“主君遇妾厚,妾终无二心,请及君时死以报,毋令君疑也”,所以,直接选择了当天自尽,即对潘元绍有情有义毫不畏死,而潘元绍根本没想到自己的姬妾竟然是这样的反应……】
【其实这是非常符合后来的朝代对于烈女的宣传和褒扬的。】
【而另一种说法就是,这七人其实根本不是什么自尽,而是被潘元绍杀了。】
【这种说法的根据,在于对潘元绍此人人品的分析上,在和潘元绍同时期的一名诗人曾经描写过潘元绍的事迹,具体什么事迹?是他把自己的一名姓苏的姬妾斩下头颅还把透露展示给别人看……】
【因此,这一种说法认为,以潘元绍此人的德行,根本不可能真的有人心甘情愿愿意早早地为他自尽,一定是潘元绍自己觉得情况不太妙了,所以先行一步杀了自己的七名姬妾。】
【前面一种说法,是诞生于和潘元绍一同在张士诚麾下效力的张羽所着《七姬权厝志》,是受潘元绍所托而作。】
【后面一种说法,除了证据来自于诗人杨维桢外,持有观点的人则是杨慎、王世贞等人。】
赵匡胤神情扭曲了那么几个瞬间。
他当然不是在乎这什么烈女不烈女,也不是在乎这七个姬妾到底是怎么死的,是主动赴死心甘情愿,还是被逼自尽,亦或者是直接被人杀死……这对他而言根本不重要。
他在意的是,这个潘元绍,他他娘的竟然是他老赵家的后人!
还是他亲弟弟的后人!
这虽然传到大宋后期,他亲弟弟的血脉距离皇室中央就已经相当遥远了,毕竟一代一代开枝散叶下来,这种本来就是旁支的血脉只能变得越发边缘而不可能靠近。
不论是北宋还是南宋,皇位上的都不是他这个最小的弟弟的血脉,只是他或者赵光义两人的血脉——赵廷美的后人,怎么可能还是宗室近枝呢?
但非要说的话,赵廷美的后人,那也是实打实的大宋主枝了,比起那些同族的亲戚们,他们兄弟三人的后人当然还是正儿八经的主枝。
而就这样的主枝后代,在后来,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