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金灵却依旧端坐云床之上,面色平静,并未出手阻拦,
只是淡淡地看着那仓皇欲逃的六耳猕猴,眼中似有一丝怜悯,又似有某种更深层次的考量。
六耳猕猴不顾一切,催动全部法力,
求生的本能压倒了一切,在极度的恐惧与绝望之下,
竟做出了一个决绝的选择——
“啊——!!!”
一声凄厉无比的尖啸响彻瀛洲仙岛,六耳猕猴周身法力连同那无天赐予的魔丹本源轰然逆转,
刺目的乌金光华瞬间吞噬了其身影!
没有试图攻击,也没有尝试遁逃,而是选择了最惨烈的道路,
——自爆肉身,燃烧神魂!
“轰隆!!!”
一股毁灭性的能量风暴骤然炸开,太乙金仙级数的法力自爆,威力足以重创寻常大罗!
加之魔丹力量的加持,威力大了何止千倍。
杨婵面色一变,手中宝莲灯洒出万道清辉,护住自身与孙悟空。
孙悟空也被这突如其来的自爆惊得后退半步,金箍棒横在身前。
然而,就在那狂暴能量即将彻底失控,将六耳猕猴肉身乃至部分神魂都撕成碎片的刹那,金灵只是微微抬了抬眼帘。
那风暴的周遭的时空瞬间凝固,将自爆产生的绝大部分毁灭性能量,都牢牢约束在极小的范围内,
如同一个被无形壁垒包裹的炸弹,闷响一声,未能波及宫中分毫。
唯有一朵黑莲,包裹着核心真灵与一丝本源的乌光,
趁着这自爆产生的法则扰动与能量遮蔽,如同惊弓之鸟,
以超越时空般的速度,撕裂虚空,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孙悟空火眼金睛看得分明,见那 真灵已遁走,急得抓耳挠腮,掣棒便要循着空间轨迹追去:
“又是这可恶黑莲,好个狡猾的妖孽!竟用此法脱身!俺老孙去追他真灵!”
“不必追了。”
孙悟空止住身形,疑惑又不甘:
“娘娘,为何放他离去?这妖孽冒充俺老孙,祸乱取经,如今真灵逃脱,后患无穷啊!”
金灵目光依旧平静,看向那真灵消失的方向,缓缓道:
“我在此处,不过是一具清修化身,维系这瀛洲道场。本尊早已神游太虚,参悟混元无极大道,非天地倾覆之大劫,不便轻易显圣出手。”
金灵顿了顿,收回目光,看向孙悟空:
“此獠背后牵扯之因果,远比你想象得更深、更广。如今其肉身已毁,道基大损,核心真灵虽遁,却也元气大伤,短时间内已难成气候,更构不成对取经路的实质威胁。他之因果,尚未了结。强留于此,反可能激化背后之势,引来更大变数,于你,于三界,都非善局。你之劫难,亦是定数,需你亲身去渡。”
孙悟空闻言,虽觉憋屈,心中仍有万千疑问,
比如那“背后之势”究竟是何等存在,竟连金灵圣母这等大能都似乎有所顾忌?
但见圣母言辞恳切,语气虽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定论,
孙悟空也不敢再行违逆,只得抓耳挠腮,将满腹疑窦暂且压下,躬身道:
“既如此,俺老孙明白了。多谢娘娘指点迷津,辨明真假!”
金灵微微颔首:
“西游大业刻不容缓,你且回去,护你师父西行便是。真相已明,灵山自知如何处置。”
孙悟空再次拜谢,又向杨婵行了一礼,这才驾起筋斗云,
离开了瀛洲仙岛,返回取经队伍去了。
待孙悟空离去,仙岛之上复归宁静。
“老师。”
杨婵走到金灵、身旁,轻声唤道,眼中带着孺慕与关切,
“那猴头之事,竟劳动老师耗费心神推算其根源因果。”
金灵看向杨婵,目光中多了一丝温和:
“不过是一段插曲,借此敲打一下某些不安分的存在罢了。倒是你,”
“你之修为,已至大罗巅峰,道基圆满,三花聚顶,五气朝元。那善念之尸,早已明晰,只差一个契机,便可斩却二尸,成就准圣之境。”
杨婵微微低头,恭敬回道:
“老师法眼无差。弟子确有所感,只是如今西游事大,天机纷乱,弟子又受命协调各方,恐斩尸之时气机牵引,引发不必要的变数,故而一直以宝莲灯本源之力加以压制,不敢轻易尝试。”
金灵闻言,眼中露出一丝赞许:
“懂得审时度势,以大局为重,不错。”
杨婵走的是斩三尸证道,不同于大师兄余元,
余元走的乃是以力证道的霸烈路子,不借斩尸,一味锤炼肉身元神,以绝对的力量打破枷锁,
其路艰险,非大毅力、大机缘不可成,金灵对其自有安排,暂且不提。
“大罗金仙想要伸进一步 ,斩三尸之道,乃鸿钧道祖所传之玄门正法,看似捷径,实则需要大毅力、大智慧、大机缘。你可知其关窍?”
杨婵肃然道:“请老师指点。”
“斩尸非是简单分离恶念、善念、自身执念。需寻得契合自身道途的先天灵宝或无上灵物,以其为载体,寄托三尸神,方能斩出。然,此中亦有高下之分。”
金灵语气平和,却字字珠玑,直指大道核心,
“若三尸所寄托之灵宝、灵物,其本源相近,乃至同源,则三尸之间联系紧密,本源互通,将来三尸合一,返本归元,融合先天不灭灵光以证混元无极道果时,阻碍最小,道途最为广阔坦荡,方是真正有望窥得大道极致之法。”
金灵顿了顿,语气微沉:
“若寄托三尸之物本源不一,属性相冲,即便侥幸三尸尽斩,也不过是力量堆砌,看似神通广大,实则根基不稳,三尸各自为政,难以完美融合。那般成就的,不过是伪混元,空有混元之力,却无混元之道基、道果,前路已断,再想更进一步,难如登天,可谓证道无妄。”
杨婵听得心神震动,这是其首次听闻如此详细的斩尸之秘,
尤其是关于本源相近的重要性,以往只知需要先天灵宝,
却不知其中还有这般深刻的讲究。
其躬身道:“多谢老师教诲,弟子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