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事,学生想了很久。”
见贾诩露出感慨之色,曹昂撩撩袍袖,向前探探身,说道:“就是不知此事做了,到底是好,是坏。”
“嗯?”
贾诩听后,露出些许疑惑。
“自增扩长沙、汝南、寿春、徐州书院以来,学生节制的荆豫徐扬四州,治下学子多朝诸院汇聚。”
曹昂继续道:“当然汇聚最多的,当属卧龙与凤雏两院,一个是学生最早创设的,一个是学生坐镇所在。”
“能通过招收考试入院进修,哪怕不能在其中崭露头角,可只要能够通过两院举办的考核,那就不一样了。”
“眼下据学生知晓的,卧龙与凤雏两院在册学子,已突破一万五千众大关,其他四院加起来规模也快突破两万了。”
贾诩点点头,表示自己知晓此事。
卧龙、凤雏两院也好,其他四院也罢,这都是基于一个前提,即曹昂在外势力不断增扩下,使得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大片区域,治下的诸族子弟,别管是士族阀阅出身,亦或是寒门庶族,都有想博取机会的念头。
当然,士族阀阅出身的,这多是庶出,他们在所在宗族能获取的资源很少,所以想要在仕途上有所进展,那就要抓住一切机会才行。
曹昂的崛起,关键还如此年轻,这其实是影响到很多人的。
这世上没有蠢材,对于很多事看的都很透彻,只是讲与不讲,在意与不在意了。
“现在面临的情况,是上述这些群体,其中有一部分,且这个比例还不低,是不适合为官的。”
曹昂眉头微蹙,讲出心中所想,“至少没有经过十余载,甚至更久的时间磨砺,他们是做不好官的。”
“可与此同时呢,因为他们的出身,使得他们是不愿为吏的,这个问题如果不能解决的话,这一方面会浪费宝贵的资源,另一方面会平添不少怨气。”
“所以公子想要兴学?”
迎着曹昂的注视,贾诩开口道。
“知我者,老师也!!”
曹昂抚掌大笑起来:“学生就是这样想的,先以荆州作为试点,在各郡筹设郡学,在诸县筹建县学,与此同时,以征东将军府之名,奏请特设各级学官,这样能疏导一部分群体,到各郡诸县出任学官,以此给六院腾出部分名额,叫有天赋的人能够到其中进修,这不仅仅限制于仕途这一项。”
“而除了上述这些,学生想通过兴建官学,以此扩大受教育的群体,这样一来就能增加学子的规模,且这个学子,不仅限于诸族,还会有一批真正的黎庶子弟。”
曹昂喜欢跟聪明人交流,这样能不费口舌下,就能把自己的意图想明白。
尽管在明面上,曹昂先后筹设起六院,以此来凝聚治下诸族学子,与此同时,还在暗地里构建军屯学,以此来增扩受教育的群体。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昂还是觉得此事太慢了。
随着地盘的不断增扩,特别是一项项新政推行起来,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撑,这带来的改变是很有限的。
在当下,受教育的群体,只是占了很小的比例,绝大多数群体其实就是文盲,他们连填饱肚子都是很难解决的,如何会去识文断字啊。
教育是很奢侈的。
当然比教育奢侈的也有,那就是习武。
别觉得打仗是多容易的事儿。
绝大多数群体,这辈子就是个大头兵,哪怕在战场上立有战功,充其量也就是个底层将校。
只有极少的,的确是有天赋,再加上有几分气运,这才能不断地向上攀升。
讲一句残酷的话,这还是曹昂熟悉的,在荆南出现的叛乱,邢道荣、杨龄之流,这就是普通人的天花板了。
而邢道荣、杨龄他们呢,在所在郡县又是豪强出身。
普通人,只配在他们身后摇旗呐喊。
曹昂一直想要做的事情,其实就是打通自上到下的晋升渠道,只是所处的境遇与大局,使得他必须要谨慎的推动,不能叫人知晓了。
一旦叫人知晓了,那背地里的算计与掣肘,甚至是陷阱就会不断出现,因为曹昂的举止,背叛了他所在的阶级!!
“公子是想以特设的学官,来堵住一些群体的嘴,以此来增扩官学规模,叫更多的人能够进修?”
“学生是这个意思。”
听到贾诩所讲,曹昂点点头道。
“公子要真这样做,那定会引起大风波的。”
可贾诩呢,表情却很严肃道:“公子不要忘了,在诸院进行的考核举荐,这其实已经引得很多人不满了。”
“只不过公子占据着大势,特别是此前一次次对外征伐下,还有丞相在北跟袁绍两度交战皆取胜,这才没有将事态扩大。”
“公子想过没有,一旦时局有所变化,压制很久的不满,在演变成怒意后,是会迸发出来的。”
曹昂眉头紧皱起来。
这些,他如何会不知晓。
这也是他为何要进行兴学的原因!!
随着更多的疆域被曹氏打下来,这势必要加大与增扩新政力度,毕竟想要确保大权在握,而不被某些群体给架空,治下的体制体系运转就必须良好,不然的话,那就是另一个汉室了。
真要是这样,曹昂不知做这一切,意义何在。
按着曹昂所想,增扩官学规模,这也是在为军屯学并入其中谋势,在没有并入这前后,其中的佼佼者,可通过官学一步步向上,而余下的,或从事农业,或从事产业,或从事军队,毕竟多一些知识,这要比大字不识几个的要强太多了。
如此就形成了分流。
如果能按着曹昂的构想,持续个十余载,甚至更久一些,到时曹氏统治的天下,肯定会跟汉室有翻天覆地的改变。
“难道因为这些,学生就不推行此策了?”
想到这里,曹昂皱眉看向贾诩,语气严肃道。
曹昂不是一个会轻易低头的人,他要真是这个性格,就断然不会有今下的成就!!
连军队改革,曹昂都敢碰。
别的,曹昂同样也敢!!
“此策肯定要推行,因为其不止利国利民,关键还利于曹氏。”贾诩没有迟疑,表明自己的态度。
既然选择投效曹氏,在曹昂麾下做事,贾诩就不会做背主之举,他的一切,早已跟曹昂,跟曹氏,深深的捆绑在一起了。
“不过这个兴学,名头要改一改。”
贾诩撩撩袍袖,继续道:“鉴于诸院的规模,征东将军府要进一步规范,即除了考核举荐外,还要每隔半年,进行一次淘汰。”
曹昂的眼神变了。
他明白贾诩之意了。
这是转换一个名头,先把各郡,诸县的学舍建起来,怎么建?肯定是从上进行分流啊,将其中没有天赋的,从诸院给向下淘汰。
这就有一个好处,即增强诸院的含金量。
这是给所有人一个态度,即卧龙、凤雏、长沙、汝南、寿春、徐州六院,不是谁想留就能留下的,必须要有真本事才行。
在加大竞争力度下,那些想通过考核举荐,跻身到仕途的群体,整体素质肯定是要更高的。
至于其他的,想要参加考核举荐,可不能继续留在六院治下,那就剩下一条路了,即主动到郡学去,当然这也不是谁想去就能去的,只有通过了郡学的考核,才能留在郡学,余下的只能到县学去。
“所以老师的意思,是不进行学官考核,而是直接进行淘汰考核。”想到这里,曹昂嘴角微扬道。
“而各郡诸县的学官,由学生进行举荐,如此一来,新设的郡学县学,就牢牢掌握在学生的手里了?”
贾诩点点头没有说话。
有些时候,同样的一件事,切入点不一样,那带来的成效就不一样。
贾诩提供的思路,其实就是先叫现有的群体紧张起来,叫他们知道一点,在曹氏不断扩张下,如果不按曹昂的规矩来,那他们连跻身进去的资格都没有。
等到这一跟脚立住了,而在这期间,曹氏底蕴与根基不断增扩,有些事就会跟着潜移默化下发生变化。
很多事坏就坏在初变阶段。
在这期间,一旦排斥厉害了,那就不好办了。
“如此就按老师讲的来办。”
曹昂露出笑意道。
“公子,这件事,诩觉得可交由诸葛亮来办。”贾诩似想到了什么,随即看向曹昂说道:“此事暂不扩大,就以荆南此前生变为由,叫诸葛亮按着诩讲的来办,这样会叫一些群体紧张起来。”
论坏,还是你坏啊!!
曹昂一听这话,心里忍不住感慨起来,不过对贾诩的这种坏,曹昂是喜欢的,这在荆州只是个开始,这不止会叫荆州治下一些群体多想,还会叫别的州郡县知晓后,在所难免的会多想起来。
如此水就被搅浑了,而水搅浑了,才能趁势去做些什么。
而最为关键的一点,叫诸葛亮做这件事,这同样是一次站队,一次表态,这牵扯到的可不是诸葛亮一人,还有其所在诸葛一族,甚至是与诸葛一族联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