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令兵立刻就把命令传达出去,很快三处大营都接到了陆用的命令。
而步兵大营和辅兵大营带头哗变的人,已经亲自让别人把自己捆起来送到了陆用跟前。
两个人见到陆用,立马双膝跪地喊道。
“罪臣叩见指挥使大人!”…………
“先把他们两个身上的绳索解了,别在我面前弄这一套什么负荆请罪的,每个人拖下去打十记军棍,打完再让他们跪在本官面前!”
陆用这样一说,打军棍的立刻就明白了,这听起来是打,但是打完还得能跪在陆用面前,那打起来就会很有学问了,最多就是伤皮不伤骨。
果然十军棍打完,两个人虽然叫声凄惨,额头出汗,但是两个人的精神头还在,跪在陆用跟前的时候,还能把腰直起来。
“你们两个依律得斩首示众,但是本官考虑到你们是为你们众位兄弟出头,还算有着一腔热血,出了事以后,没有继续扩大是非,听到令鼓以后,还知道即刻归营自缚请罪,本官这才轻饶你们这一次。”
“谢指挥使饶命!”…………
“你们二人,从武略将军降为忠显校尉,实职由副千户降为镇抚,每人罚银五十两,你们二人可有异议?”
两个人赶紧忍着痛趴下给陆用磕头。
“属下步兵营左卫前锋营副千户李秋茂愿降职,愿罚银!”
“属下辅兵营左卫辅卫前营副千户商嘉和愿降职,愿罚银!”
“都起来吧!现在你们两个大营之中,从京城派下来的一百多武官应该都已经被杀了,在陛下没有明确的旨意之前,你们两个暂代这两个大营的长官,如果再有这样的事情,本官绝不轻饶,夷三族那是肯定的!”
“顺便告诉底下的军士,被上官两次贪墨的饷银大概在三十五两左右,这个由府衙补给你们,最后再说一句,如若家属已经全部在幽州的,尽快离开军营前往缓冲区,那里正在招收义务军,只要把全家的身牌换成缓冲区特有的身牌,把全家户籍落在缓冲区就可以了。”
陆用这番话说完,就知道自己和小皇帝之间的友谊已经没了,剩下的就看小皇帝自己想怎么做了。
到了第二日,整个幽州大营一下跑了一万七千多名军士,全部带着家人奔赴缓冲区而去。
这会儿,陆用的缓冲区正式拉开全面建设的步伐。
正月底的时候,幽州这块再次下起了一场大雪,比起第一次来投奔幽州的流民和隐户,这次就分明少了很多,很多,一场大雪下了两天的时间,一共也就来了五六万的百姓,陆用不用想的就知道了,周围的各个府衙已经在控制人口外流了,因为离着春耕的时间也是越来越近,如果再有大量的贫穷百姓流出,到时候春耕的时候,真不一定能够雇佣到便宜的劳力了。
不过这会儿陆用在意的并不是这个,而是小皇帝给他写的一封信。
“陆禅定,造成幽州大营哗变的首犯已经到达京城,朕也没想到,这帮人会如此胆大,竟然敢克扣边关军士的饷银,还贪墨了军械制作的工费银,经过兵部,户部,工部,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五部二司彻查,被幽州大营军士格杀的一百三十一名武官,无一错杀,皆是有罪之身,当斩之!送达的陈康,安镇平等十四名武官,已于昨日全部斩首示众,并诛三族!”
“然听禅定说,有近两万军士因为此事脱离军营,宁愿务农再也不愿从军,朕也能理解,他们去就去吧,朕此次给你派去了十一名刚正不阿的武官,皆是朕亲自遴选的武将,补充军士会由他们十一名武将进行招募,禅定不必再为此事操心,朕希望禅定能够坐镇好幽州即可,为了让禅定能够少些烦忧,朕特意从翰林院提拔了一名人才,不日将会抵达幽州,朕准备让幽州府同知齐斯平前往西南道昆明府担任同知,擢升为朝列大夫,这份旨意朕已经派人送达,不日就会到达。”
“关于缓冲区一事,朕同一些老臣和大臣商议了一下,决定还是暂缓此事,毕竟朕的明武朝现在也是兵强马壮,刀锋犀利,若是辽国和金国胆敢来犯,朕也会让他们知道朕的明武朝可不是泥捏的!”
“最后,朕想告诉禅定,今岁在幽州再待一岁,明岁时候,还是回京城最好,到了京城,朕想让禅定去承宣布政使司担任左参政一职,再给禅定兼任一个东宫太子宾客的职位,这样禅定也可没事来皇宫之内,和朕聊聊天说说话的,朕在这皇宫之中,时不时就会想起禅定说过的一些话,却又发现禅定还远在天边,朕心中甚是愧对禅定。”
“朕写了这么多,也不知禅定有何想法,若是禅定有什么高见,请速速给朕来信,朕也想看看禅定的一笔字是不是长进了许多。”
陆用看到这里,只能笑了笑,翻面以后,也就几句祝福的言语,陆用随即放下了这封信。
旁边的万东山拿起信件仔细看了一遍。
万东山看完以后,就呵呵笑了起来。
“大人,看起来全是甜枣,放嘴里全是枣核,这皇帝还真的是一点儿不避讳大人的心思,写的这么直白,这是怕大人在这里自立为王吗?”
陆用听了万东山的话,同样笑着摇摇头说道。
“东山师爷,看起来直白吧?但是不是那么一回事,陛下看似敲打于我,其实不然,更多的是一种命令式的试探,该做的他已经做完了,只不过有些忌讳幽州这里,陛下忌讳的不是军营的事情,而是怕我被辽国或者金国拐跑了,咱们这个陛下小心思太多,用人用不久,久了就犯疑,怕不是听谁说了缓冲区对我的好处,这才立马停止了缓冲区的这个说法。”
“那大人该怎么办呢?”
“荣养,致仕,退隐,你来挑一个回信吧,到时候我来抄一下!”
陆用笑着回了万东山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