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三连忙摇头,
“侯爷折煞我了,新的配方还是侯爷告诉我的,要不是侯爷所说,我也不会坚持实验这么多次,
哪敢说有什么功劳,有侯爷在,换谁来都行的。”
不是谦虚,卓三是真的这么认为,
这两年里,其实他也有过迷茫,对于石墨加黏土的配方产生过动摇,但最终都被陆鸣展现出来的神奇坚定了决心。
无数次实验后,才终于得到合格的坩埚配方。
“我得批评你啊,把自己看得太低了。”
陆鸣拍着他的肩膀,“你就是太谦虚了,怎么可能换谁都行呢,论技术,论执着,没几个人能和你相比,我愿称你为大汉第一钢铁专家。”
侯爷说我是大汉第一钢铁专家耶,
卓三双眼发红,有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冲动,恨不得抡起铁锤去打几块铁。
“该给你的好处我都会给你争取的,不要小看你的做的事情,你是在为所有人在向前开拓道路,任何一点微小的进步都是前所未有的成就。
你所做的事情在我师门里被称为材料学,是一切研究的基础,你不仅仅是在做坩埚,更是在做学问。”
完了,此话一出,卓三彻底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卓三能遇见侯爷,实乃此生最大的造化。”
他的声音都带着哭腔,激动的泪水从眼角滑落,鼻子下意识抽动着。
谁懂啊,他一个打铁的,竟然有一天被认为是做学问的,学问不学问的卓三不懂,但卓家的祖坟一定是冒青烟了。
哪怕这是侯爷笼络人心、督促他好好干活的手段,卓三也都愿意认了。
陆鸣确实是在给他戴高帽,但也确实认可他的水平,确实认可材料的重要性。
坩埚炼钢的温度是目前各种冶炼技术中要求最高的,搭配上反射炉,不仅可以解决燧发枪所需要的优质钢材,还能推动其他领域的进步。
比如,蒸汽机 同样需要优质钢材。
现阶段的坩埚炼钢还有很大进步空间,但已经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以后从一到十的进步还会远么?
“配方一定要保密,这个坩埚的配方已经不仅是你自己的秘密,还是国家机密,不能泄露出去。”
儒家的人对技术缺乏敬畏,更缺少保密意识,
他们容易以天朝上国的身份自居,有点好东西恨不得全天下都知道。
宋朝的《武经总要》详细记载了和作战相关的方方面面,
武器制造,阵型排列,士兵训练,都写的很清楚,连在野外怎么寻找水源都写了。
堪称行军作战的具体操作手册,这种书籍,在南宋时期竟然公开刊印。
“侯爷放心,一开始就是我自己研究的,就连让别人给我运送原料,都掺杂了很多没用的东西,
他们猜不出来我究竟用了什么东西。”
卓三觉得,侯爷纯属是多虑了,哪怕他不要求自己都会注意保密。
能传家的手艺,谁会轻易泄露出去呢?
“等我回去,先从科学院的角度,给你发一个科学技术奖,奖金多多滴。”
用倭岛运回来的金银给卓三发奖,以后燧发枪列装后,再去倭岛上镇压不好好挖矿的倭奴,
等于是倭奴们用自己亲手挖出来的金银矿,武装了一支督促他们好好挖矿的部队,简直完美。
……
太学。
“安国兄,富民侯所说的对外用兵新策略,你怎么看。”
不仅太学生们在关注陆鸣的新闻作文,博士们也在关注。
毕竟陆鸣在战争中摒弃仁义进行决策的策略,和儒家的分歧实在是有些大。
“我不懂兵法,对此不便评价。”
孔安国知道对方在给自己挖坑,懒得去理会。
欧阳生是教授《尚书》的博士,教授的自然是如今流传的《尚书》,自己却在整理古文尚书,有些地方内容不同,解读也有些不同。
两人素来有些学问观点上的矛盾,谈不上有仇,但关系也算不上和睦。
欧阳生见孔安国不理会,认为他心虚,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安国兄是不好评价吧,毕竟没有富民侯的话,你的古文《尚书》还不知道在哪面墙里埋着呢。
编写字典的时候,还是富民侯举荐的你,此等恩情,不便评价也是人之常情。”
古文《尚书》还好,不过是另一个版本的《尚书》,内容和自己掌握的大同小异,区别没有各家的《春秋》那么大。
公羊和谷梁两派,爆发争端的时候,人脑子恨不得打出狗脑子来,谁也瞧不上谁。
和他们比,自己和孔安国之争还算不得什么大事。
最让欧阳生不满的是,编写字典这种大事,孔安国能参与自己却参与不进去,这不是在对外宣告,他欧阳生比不上孔安国么。
是可忍孰不可忍,连带着,陆鸣都被他埋怨上了。
原本他没有机会对陆鸣表达不满,无论是事情本身原委,还是身份的差距,还是陆鸣做出的种种贡献,都让他没有任何机会。
但是现在,他终于等到了机会,可以合理的发泄心中不满,不至于让别人知道他是在发泄私愤。
富民侯对于战争的看法,严重偏离了《尚书》要旨,儒家弟子,人人均可声讨。
孔安国能成为太学博士,又怎么会这么简单就被他拿捏住,他轻笑一声,
“欧阳兄似乎忘了,富民侯所说的新形势是什么,倭人和身毒人的秉性你又是否了解,要是有机会可以去找海外返回的将士们问一问,
倭人是否真的畏威而不怀德,是不是强比盗寇,弱必卑伏。
要是连这些基本的东西都不了解,就对如何用兵胡乱指点,牺牲的可是我大汉将士的性命。”
两人都是面带笑容,说的话却暗藏锋锐,彼此针锋相对,不知道的还以为两人在探讨学问。
两人唇枪舌战时,忽然有内侍前来,
“陛下诏令,明日辰时,各位博士前往麒麟殿议事。”
在大汉,皇帝召集各路人才商议朝政比较常见,除了朝堂上的大臣外,各种有学问的人,或者在某些方面有专长的人都有机会参与。
两人同为太学博士,此前也曾被刘彻召见过,提供过一些建议,对此并不惊讶。
第二天赶到麒麟殿外等待入场的时候,他们俩才发现,今天的情况有些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