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宫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称为通天阁的阁楼,此阁一共有六层,高达八丈有余,这通天阁下面的四层全是用砖头砌筑,上面两层则是用木头搭建,这通天阁是楚王宫乃至襄郢最高的建筑。
通天阁位于太史馆内。
“臣太史令太史铭”
“臣天文学宫祭酒太史松拜见大王,王上万年”
太史馆大门之前,两位身穿蓝色锦袍的老者站在一起,一位是年近六十的老者,另一位是年近五十的老者。
在这两位老者之后站着的还有五六个三十多岁的男子。
这些人在楚王熊章走下步辇的时候,就已经躬身拜礼。
“诸位免礼、平身”,楚王熊章厚重且带有威严的声音在众人耳边响起。
“谢大王”,众人齐声应道。
楚王熊章抬眼看了这太史馆一眼,眼里的唏嘘之色一闪而过。
太史馆自建好之后,他还是第二次来。
上一次来的时候还是七年前,还是因为熊章得知上任太史令,也就是现在太史令太史铭的父亲,在弥留之前请求面见楚王,所以熊章才来了一次太史馆。
“诸卿辛苦了”,楚王熊章看着已经是满头白发的太史铭,好像是看到了前任太史令一般,不禁感慨道。
“不敢言辛苦,臣只是有些惭愧,楚国的历法至今还没有编撰成功”,太史铭一脸愧疚的说道。
楚王熊章听到太史铭愧疚的话,摇着头说道:“此事的责任并不在于你,你们父子二人所编撰的楚历暂时也足够楚地百姓所用,不过你们可以将监测的范围搞大一些,不要只局限于楚国,包括整个诸夏之地,西羌之地、北戎之地、百越、百濮等地都需要纳入监测才是”。
听到楚王熊章的话,太史铭、太史松还有其他年轻人都露出惊讶之色,此刻他们心中都有些震惊于楚王的野心。
太史铭不敢让楚王熊章在太史馆门前久留,将其引领进入通天阁。
其实,若是按照十五年前的目标,太史令父子编撰的楚历在十年前就应该成功了。
但是,这十五年来,楚国的疆域一扩再扩,先是吴越,后是巴蜀,现在是汉中,还有黄河以南之地,西齐之地,楚国的疆域比之十五年前增加了一倍,并且按照目前的趋势还会继续增加下去。
初版的楚历刚成型,楚国的疆域就又增加了,导致初版的楚历无法涵盖楚国所有的疆域。
于是太史令一家只得继续苦干,从初版到现在的第三版,依旧还是不够好。
所以上任太史令至死都没有完成任务,所以才会在临死之前要想着向楚王熊章谢罪。
当然楚王熊章心中确是明白,这是老太史令在提醒自己当初的承诺,太史家完成楚历的编撰之后,楚王要给予太史家封君。
太史家一直牢记这一点,熊章也没有忘记。
“还是那句话,你们太史家何时能编撰出涵盖四海的楚历,封君之位就是你们太史家的”,楚王熊章怕自己的目标太大,吓着太史家的这些人,连忙把他们所想的爵位再次提醒了一遍。
果然,太史铭兄弟两个听到楚王熊章的话后,脸上又是露出了十足的干劲。
“臣这次会在北戎草原、燕国及孤竹朝鲜之地、东齐即墨、晋国晋阳和邯郸、秦国关中和陇右、西羌高原、百越百濮等地增加监测点,绝对不会再让王上失望”,太史铭一脸决然的说道。
太史铭说的这些地方囊括了北方草原、西部高原、东北、中原、南方山地等具有代表性地势,可以完全将后世所谓的五个气候带,如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涵盖其中。
楚王熊章听后,觉得这些地方也基本足够了,也是点头笑道:“如此甚好”。
若是能成功,这部历法将会是诸夏最为全面最为广阔的历法了。
就凭这一部历法,熊章就完全有资格评选成为千古一帝。
古代编撰历法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天文观测、数学计算、社会需求以及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结合。
历法的核心是准确反映天体运行规律,因此长期的天文观测是基础。
如通过观察太阳,通过圭表(测日影长度的工具)记录太阳位置,确定冬至、夏至等节气,计算回归年(太阳年)的长度。
观测月亮,通过观测月相变化(朔、望、弦等),确定朔望月(约29.5天)的周期。
观测星辰,如记录北斗七星、二十八宿等恒星的位置,辅助确定季节和方位。
记录异常天象,如日食、月食、彗星、行星运行等,用于验证历法的准确性。
根据熊章的了解,太史令根据之前观测数据,选择了阴阳合历的方式来确定历法的框架。
结合太阳年和朔望月(如中国古代农历),需通过置闰调和两者差异(如“十九年七闰法”)。
计算回归年长度,确定朔望月长度,协调年、月、日的关系,设计置闰规则。
要想准确得到这些数据的主要工具就是数学,所以熊章在十五年前就创办了天文学宫,而数学院就是学宫之中最重要的学院。
只是因为天文学宫的学子不适合当官,所以才会在楚国名声不显。
古代使用分数、近似值或迭代算法(如“调日法”)处理复杂周期。
- 中国汉代《太初历》已应用“八十一分法”计算朔望月。
太史铭父子编撰的楚历(初版)就是参照了夏历,以正月为岁首,商历则是以十二月为岁首。
其实后世的历法基本上都是在夏历或者颛顼历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的。
如 安排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
如将回归年分为24节气,指导农耕(如“清明下种,谷雨插秧”。
但因为楚国疆域扩张太快,影响了楚历对于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所以才会让楚历的几个版本都不够完美。
太史馆很大,但人数不多,不过入馆之后随眼就能看到各种测量时间的器具,如日冕等。
这些都是用于验算的工具。
天文学离不开数学,华夏在古代的天文学很厉害主要是因为华夏的数学很厉害,但随着华夏在数学上的落后开始,华夏包括天文学、科学都开始落后。
要不为什么都说一切学科的尽头都是数学呢?
所以熊章对于天文学宫的数学院的重视程度隐隐还要超过对楚历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