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鸿……”陈浩的声音有些沙哑,他举起酒杯,“谢谢你……成就了杨艳,也成就了李寻欢最痛的伤,最深的孤独。” 他的话,一语双关。
俞飞鸿深深地望着他,眼中水光盈盈,有感动,有欣慰,有在共同经历过极致情感演绎后产生的深刻理解和共鸣。
她举起酒杯,与他的轻轻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
“也谢谢你,陈浩。”她的声音很轻,却清晰地传入他耳中,“是你让我有机会,成为‘惊鸿一瞥,终生难忘’的杨艳。”
她的目光温柔而专注,那份在巨大成功和共同情感体验催化下的情意,再也无需掩饰。
酒杯相碰的瞬间,两人相视而笑。
笑容里,有悲伤过后的释怀,有成功的狂喜,更有一种心照不宣、超越一切的深情在静静流淌。
这份情,在杨艳悲情落幕的光芒下,在《小李飞刀》登顶神话的巅峰时刻,显得如此深刻而自然。
贾瀞雯和郑佳俽也拿着酒杯跑了过来,脸上还挂着泪痕和笑容:“飞鸿姐!浩哥!恭喜!”她们也真心为彼此的成功和这部剧的辉煌感到高兴。
闪光灯捕捉下了这历史性的一刻:陈浩与俞飞鸿深情对视,酒杯相碰;巩莉欣慰地看着他们;贾瀞雯和郑佳俽笑容灿烂地簇拥在一旁。
这张照片,第二天注定会登上所有报纸的头版头条,标题或许是“《小李飞刀》铸就荧屏神话,才子佳人共庆巅峰时刻”。
江湖的故事落幕了,李寻欢的飞刀归鞘。
但荧屏外,属于陈浩和他的《小李飞刀》的传奇,才刚刚攀上最耀眼的高峰。
泪水与荣耀交织,这一刻,永恒定格。
……
京城新浪临时编辑部所在的四合院,此刻如同被一场无形风暴席卷的中心,每个角落都弥漫着紧张到令人窒息的气息。空气中,刺耳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如同催命的战鼓;传真机吐纸的嘶嘶声带着急促的颤音,仿佛在诉说着灾难的无情;而编辑们焦灼而急促的呼喊声,则如同潮水般一浪高过一浪,瞬间吞噬了窗外呼啸而过的凛冽风声,使得整个空间都充斥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压迫感。
巨大的白板上,触目惊心的红色标题犹如一道血痕,在苍白的底色上跳动:“皖江告急!百年一遇洪灾肆虐!”那每一个笔画都仿佛浸透了灾区的血泪。标题之下,密密麻麻地贴满了刚刚冲洗出来的黑白照片。这些照片,虽然没有彩色的渲染,却以其最原始、最直观的震撼力,将灾难的残酷无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浊浪滔天,如同咆哮的巨兽,将原本巍峨的房屋瞬间吞噬,只留下摇摇欲坠的残骸在水面挣扎;泥浆里,牲畜无助地挣扎着,眼神中充满了恐惧与绝望;而那些站在屋顶上,挥舞着手臂奋力求救的村民,他们渺小的身影在洪水中显得如此无力,却又如此坚韧,每一张照片都像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人们的心头,带来了灾难最深切、最原始的冲击力。
郑浴玲,这位临时编辑部的灵魂人物,此刻双眼布满血丝,泛着疲惫却又坚毅的光芒,嗓子更是嘶哑得不成声,却像一根坚不可摧的钉子,牢牢地钉在通讯枢纽——那张连接着三条电话专线和一台卫星传真机的办公桌前。那里,是信息的集散地,也是她此刻的战场。她刚挂断一个电话,还没来得及喘上一口气,手已经如同条件反射般,又迅速抓起了另一个听筒,声音带着疲惫的沙哑和急迫的穿透力:“喂?省防汛指挥部?我是新浪郑浴玲!最新水位!溃堤点!受灾村庄名单!……什么?还在统计?!”她的声音因焦急而拔高了几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命令感,随即又转向身边的编辑们,焦灼的目光如同锐利的刀锋,直指人心:“前线记者呢?张强!张强的卫星电话接通没有?!”她的每一个问题,都像一把利剑,直刺问题的核心,展现出她作为新闻工作者对真相的执着追求和对灾情的深切关注。
“郑总!张强信号通了!断断续续!”一个年轻的编辑抱着卫星电话听筒,声嘶力竭地大喊,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显然也被前线的惨状所震慑,“他在大坝西侧溃口处!正在转移群众!他说……他说现场太惨了!水冲下来像墙一样!好多房子眨眼就没了!……他拍到照片了!正在用慢速传真往回传!信号……信号又断了!”断断续续的汇报,犹如在人们心头悬着的一块巨石,随时可能坠落。
“照片!盯着传真机!一个字都不能漏!”郑浴玲的声音穿透了所有嘈杂,她的眼神如鹰般锐利,紧紧盯着传真机的方向,那是一种不容有失的命令,也是对新闻价值和生命信息极度重视的体现。在灾难面前,每一个字,每一张照片,都承载着生命的希望与真相的重量。她的每一个指令,都如同定海神针般,稳定着整个混乱的局面,彰显出她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的专业素养和坚韧不拔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