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7月15日,柏林地堡入口处,一具具排列整齐的棺材正在被大明士兵们用普鲁士帝国的旗帜所覆盖。
在这些密密麻麻的棺材中,有一具黄金棺材在太阳的照射下格外的刺眼,这具棺材的主人便是被誉为欧陆皇帝的画家。
他在这一天实现了自己当初是士兵时的梦想,在欧陆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画家和现在的大明士兵一样在清理着战争的废墟,他也幻想着自己死后能够躺进和巴黎城防司令加里埃尼一样的黄金棺椁中。
如今的他躺在一个比巴黎城防司令更加庞大精美的棺椁中,或许他要感谢这些大明人是人类灯塔,是人类文明的巅峰。
如果换上那些沙俄人来,恐怕画家早就让下属把自己的尸体毁尸灭迹了。
熟读东方历史的画家和戈尔知道东方人对殉国者报以崇高的敬意,因为在东方的文化中这类能够殉国的人无论犯下多大的错误,也是能够被尊重的。
随着大明道士和西方牧师的祷告仪式结束,一辆黑色的敞篷灵车装载着画家的棺椁开始向奥地利进发。
曾经的他乘坐着敞篷防弹汽车神气的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奥地利,3年后,远离家乡的游子最终以残破躯体的形式回归那片养育他的家乡。
柏林街道两旁,无数受到过画家恩惠的百姓整齐的站立在一起,他们自发的佩戴上了象征着普鲁士帝国的袖章来恭送他们最后的皇帝,恭送旧时代欧陆的主人。
当画家一行人的灵柩缓慢的经过帝选候大街时,站在这里的百姓齐刷刷的敬礼示意。
“hi,皇帝!”
“胜利万岁~”
震耳欲聋的呐喊声让负责维持秩序的大明士兵们严阵以待起来,他们谨慎的扫视着人群寻找着任何可疑的目标。
不过这些柏林百姓没有做出任何出格的举动,他们眼含热泪的感激着大明士兵们能够让他们送画家和殉葬者们最后一程。
当灵柩经过第一排的百姓后,第一排的百姓便解开了象征着普鲁士帝国的袖章,重新在右手上佩戴大明帝国的日月袖章,以此来表示他们对大明帝国的效忠。
很显然大明帝国不仅以铁和血征服了野蛮的欧陆人,又用文明感化了这些欧陆人。
在柏林百姓袖章接替佩戴完毕后,灵车已经驶出了柏林城区,向着西南方向的奥地利开去。
出乎人意料的是无论灵车开到哪里,无论灵车在什么时候出现,在灵车所行驶的那条街道上总是会有成群结队的百姓出现来送别这些曾经为了他们民族未来而奋斗的殉葬者。
这一幕幕让随车的大明日报记者方大曾感触颇深,他作为战地记者跟随着大明军队四处征战,像自发民众夹道送别这一幕只有在罗斯福的葬礼上有。
而在沙俄鞋匠的葬礼上只有少数人会做出如此的举动,不少沙俄民众甚至是要求把鞋匠的坟墓迁走,不让他埋葬在公墓中。
当时外高加索格鲁吉亚的百姓更是不允许鞋匠的坟墓迁移到外高加索,扬言如果鞋匠的坟墓要是到格鲁吉亚,他们就拿着锤子把墓碑给敲了。
三者均为响当当的人物,可是三人死后的葬礼却相差很大。
这不得不让方大曾感慨死后依然能够获得民心的人物想必是给他的百姓带来了美好的生活,要不然怎么会如此送别?
当灵车驶进奥地利的时候,奥地利的百姓的做法和普鲁士人一样,他们认可了这位来自普鲁士帝国的皇帝,是他让奥地利不再孤单,融入到了一个大集体中。
就连那些曾经反对画家的奥地利人在得知画家自杀的消息后,也是不得不感慨他像是一个爷们儿,有勇气。
莱昂丁镇在这一天更是人满为患,无数的普鲁士士兵和将领们齐聚在教堂后方的墓地中等待着他们效忠的皇帝。
在灵车开进墓地,灵柩被抬下车后,这些普鲁士人争先恐后的用手抚摸着棺椁,他们似乎在默念着一些祷告词,祝愿这些殉葬者们能在天堂过上一个幸福的日子。
“埋葬他们吧!”
现场的大明军官一挥手,这些旧时代的殉葬者们全都被放入到墓坑中,随着一把接一把的黄土抛洒在棺椁上,这些风云一时的人物也是彻底的长眠于此。
曼施坦因作为葬礼的主持人摸了摸酸溜溜的鼻子,他觉得他背叛了普鲁士,背叛了曾经的誓言。
可是千百万的普鲁士人因为国防军的投降而活了下来,没人知道投降是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投降迎接千万普鲁士人的必定是死路一条。
“长官,我能和这些将士们说两句吗?”
曼施坦因扭头看了看盯着他的易石,在得到后者的允许后,曼施坦因举起话筒朝着大家喊道:“这场横跨欧陆的战争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无论是大明士兵还是我们普鲁士人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我们所有人都为骄傲的祖国而战,所有参与到战争的士兵们,你们都是一群不平凡的英雄!”
“我很庆幸,我们终于迎来了一个和平的时代,我们人类之间的战争彻底的结束了,我们人类的命运从此开始紧密的相连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共同体。”
“愚昧、黑暗、恶魔的时代结束了,一个崭新且光明的未来正在等待着我们。”
“抛弃旧时代的成见吧!抛弃彼此的仇恨吧!让我们拥抱新的时代,让我们向伟大的东方帝皇效忠。”
“矫健的日耳曼士兵们,我们未来的目标是跟随着大明帝国的步伐迈向深空,探索我们人类未曾涉足的浩瀚宇宙。”
“大明帝国万岁!人类帝国万岁!”
在曼施坦因慷慨激昂的演讲过后,那些普鲁士将士们也是纷纷的朝向东方敬礼效忠,自此之后他们不再是无主的孤魂野鬼,而是大明帝国的死亡军团。
“大明帝国万岁!”
“人类帝国万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