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
这些进京道贺的三品以上重臣们,除了自己去走动门路以外,还专门召集属于他们的手下,连连做出安排不断给出鼓舞。
意图只有一个,让手下官员们全都去走通九大公子的门路。
比如这一日,山西道的官员们便在一庭院聚集。
这庭院是山西道在燕京的落脚处,凡是山西道官员进京之后基本都住这里,其中官位最高的一个,赫然便是仅次于济王的四位大佬。
大唐的省级单位是道,道的最高长官叫做安抚使,官位定为正三品,但实际上开国之初全是重臣坐镇,因此,个个都是二品以上大佬。
既然是二品以上的大佬,安抚使的官称显得低了。
因此便特设大都督,掌管一个道的军政。
这其中又以济王的情况特殊,毕竟济王一个人要负责两个道,虽然坐镇是在山西道,但还监管着河北道,因此,济王的官职是行军大总管。
只不过除了济王特殊以外,下面的设置并没有特殊,山西道跟别的道一样,下面一共设置了四个司。
分别是:
转运使司,负责财赋。
提点刑狱司,主管刑法。
提举常平司,主管储备粮食,田地生产,物资调拨,物价平衡等等。
镇守兵马司,负责协助行军大总管执掌兵马。
这四个司的设置,各有一位大臣坐镇,官品都是正三品,即使在朝堂上也属于大佬级别。
毕竟乃是一个道的最高层之一,基本上都是最初追随杨一笑的拥趸。
今日,便是这四位大佬召集在京的所有山西道官员,既是为了商量册封大典的贺礼,同时也是催促底下官员们去走门路。
只见一个中年人首先开口,目光扫视一下坐满庭院的官员,沉声道:“最近这些日子以来,尔等经常滋扰本官,你们想求本官帮忙走门路的想法是好的,然而你们这些人全都想差了方向……”
“本官出身泾县田家,当初十六家大户之一,全族追随陛下,乃是核心拥趸,因此,本官确实能走动一些门路。”
“比如今早之时,本官便上朝参与了早朝议事,临散朝的时候,陛下专门打趣了本官一句,陛下笑着问我,你在山西道需不需要朕扶持?”
“当时,满朝文武聚集,个个都是重臣大佬,再加上各地上京的重臣,陛下打趣这一句之后,他们全都虎视眈眈的看着本官。”
“那种情况下,本官心里想求陛下开口也不敢,会犯众怒,惹得同僚们不喜。”
“直到散朝之后,本官寻了个机会,到御书房求见陛下,这才得到了一份允诺。山西道会有扶持,该调拨的资金肯定调拨。”
“但是尔等需要明白一点,这是本官向陛下求的扶持,陛下一国之君,目光所落皆是重大国事,如果是县级哪怕是州级的小工程,本官如果求陛下等同于自找没趣。”
“固然陛下给的扶持很大,但这是给道一级的扶持,至于你们州级和县级,本官没办法开口帮忙请求。”
这中年人说着停了一停,目光再次扫视麾下的官员。
他和其他三个同级正三品交流一下,随即再次语气肃然的开口,道:“本官给你们指一条路吧,尔等的门路在重臣子嗣那里。”
“此次济王他老人家归京,各家重臣都要去走动,尤其是子侄一辈,个个都要去拜见。”
“比如最近名声很响的燕京九大公子,他们再怎么纨绔也不敢失了礼仪,因此,最近一阵子的济王府门前会一直车水马龙。”
“诸位可否已经心领神会,此乃山西道的天赐良机。”
“济王他老人家,是咱们山西道的行军大总管,你们这些官员,都是他老人家的麾下,那么,尔等是不是比别地官员多出来一份优势?”
“尔等可以打着拜见济王的旗号,蹲守那些前往拜见的重臣子嗣们,尤其是几个名声在外的纨绔,尔等一定要想尽办法去搞关系……”
“济王他老人家体恤尔等,必然会想办法帮你们创造机会,比如,让他膝下的几个公子和那些纨绔宴饮,而你们,便有机会陪坐。”
“本官就说这么多吧,点到为止任由你们领悟。”
“总之一句话,功绩要想办法自己去捞,谁能走通门路,谁就能获批资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尔等作为县级州级父母官,要为你们治下的百姓出一份力。”
这中年人说完之后,端起茶碗悠然品茶,显然,他的吩咐就此打住。
但是另一个正三品大佬立马开口,笑呵呵的语气不像刚才这位严肃,而是充满鼓励和温厚道:“诸位,要加把劲啊,本官身为昌平提举司使,切盼着咱们山西道明年的粮产丰收……”
“粮产怎么丰收呢?”
“灌溉是一大利器!”
“此外还有,开荒,屯田,免费资助百姓粮食种子,免费给百姓发放耕作农具……”
“这些都得花钱啊,耗资之巨让本官想想就感觉头皮发麻!”
“方才田司使说了,他去陛下那里求了一份扶持,本官其实也去求过,可惜本官被陛下一脚踹出了御书房。”
“尔等别笑,这没什么可笑的,本官身为陛下的族弟,被兄长踹一脚没什么。”
“挨了一脚之后,本官厚着脸皮去了后宫,求见皇后嫂嫂等人,总算是获取了一点扶持!”
“但是尔等要明白,本官求来的扶持要用于道级,如果分摊发给各州各县,每个县摊不到几个钱……”
“因此,本官和田司使的想法一般无二,你们要自己想办法,各自去为了治下之地努力。”
这一位说着停了一停,目光也扫视一下所有官员。
随即,他笑着再次开口。
只见他大有深意的提醒道:“刚才田司使给大家指出门路所在,本官这里也有一个门路说给你们听……”
“济王他老人家归京,不只是各家重臣子嗣要去拜见,就连我们杨氏皇族的晚辈,个个也都要去济王府行礼。”
“皇子们无论大小,公主们无论年龄,都要去,都得去。”
“甚至还有各位皇妃,乃至杨氏皇族的女眷,一样也要去济王府,拜见咱们大唐的第一王爵……”
“尔等明白没有,这也是天赐良机。”
“你们的官品虽然不高,但你们其实在京城都有些门路,比如你,大同州尹……”
“如果本官没记错的话,你是当初第一批杨氏弟子吧。”
“你今年才十七岁,已经做到五品州尹的位子,这固然是因为陛下的教导,以及你的才干和能力超群,但是,其中也有着情分方面的缘故。”
“当初你们八百孩童,最小的三岁最大的十来岁,那时候你应该是六岁,属于夜间要被女眷哄睡的小家伙。”
“本官记的很清楚,当时照顾你的是村里一位四嫂,你小时候胆小爱哭,所以四嫂每天晚上要搂着你睡。”
“呵呵呵呵,这便是一份让你同僚们羡慕的优势啊。”
“四嫂她孤寡多年,膝下就只有一个闺女,而那个丫头从小跟你熟悉,你们是从小玩到大的玩伴。”
“像这样的门路,你为什么不去走动?”
“无论是四嫂帮你说话,去皇后那里替你求一求,又或者那丫头帮忙,向工部和户部的长辈递个话,对你都是一份收获啊,你所在的大同州府岂能不被获批款项?”
“甚至,你连皇后娘娘也能去求啊,当初你们八百弟子,哪一个都受过皇后疼爱,你们虽然嘴上不敢喊,但你们心里都把皇后当做母亲,那么,为什么不厚着脸皮去喊呢?”
“本官跟你说,你大胆的去喊就是了。”
“我那位皇后嫂嫂,听你喊娘必然欣慰,到时候你趁机嚎啕两声,擦一把眼泪说说大同百姓的艰苦,呵呵,你说皇后会不会帮你吧?”
庭院坐着的人群之中,一个青年站起身来拱手行礼,道:“下官多谢提点,这门路我得去走,况且,我确实很想拜见皇后娘娘。”
“还有我幼年搂着我的四大娘,还有一起玩耍的杨青青小郡主,这些年由于我忙于地方政务,逢年过节也没能回来看看她们,唉,此次来京城都得去坐坐。”
提举常平司使哈哈大笑,连连点头道:“不错不错,就该如此嘛,再深的情分也要时时走动,否则岂不是被人骂做白眼狼?”
青年再次拱手行礼,郑重道:“下官谨记。”
……
【第二更送上,后面紧跟第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