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在东非面前,显然还达不到加拿大,澳大利亚在英国殖民地中的这种地位。
同时,因为历史和地理的原因,阿拉斯加也不想脱离东非。
历史方面阿拉斯加的顾虑主要是苏联,众所周知,阿拉斯加是莱茵皇室从沙俄皇室手里购买过来的,当年沙俄时代,俄罗斯人对阿拉斯加还不怎么在意,可现在苏联就有人不认账了。
这不是苏联政府的想法,可架不住苏联内部的极少数“皇俄”分子,认为沙皇和莱茵皇室的交易不合法,沙俄皇室不能代表苏联(俄国)人,出卖国家利益。
同时阿拉斯加的军事意义,近些年也明显得到各国重视,尤其是飞机出现后,阿拉斯加成为了一个关键的“跳板”,掌握了阿拉斯加,就掌握了北太平洋地区空域的主动性。
假如苏联得到阿拉斯加,他就获得了空中对加拿大,美国的优势,所以,现在苏联的一些“有识之士”,就嚷嚷着收回阿拉斯加。
因此,阿拉斯加对苏联是抱有很大警惕的。
地理上阿拉斯加警惕的国家就更多了,包括苏联,日本,美国,加拿大这几个国家,所以阿拉斯加需要东非对其国防军事上的保障。
……
安克雷奇,这是阿拉斯加殖民地的首府,也是整个阿拉斯加人口最多的地区。
以安克雷奇为为中心的沿海低地,也是阿拉斯加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事实上,在19世纪以前,阿拉斯加的人口更多集中于阿拉斯加的东南部,也就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域。
进入20世纪后,随着人口增长,铁路建设,安克雷奇和周边迅速崛起。
到现在,仅安克雷奇市区人口就高达二十三万,是阿拉斯加地区第一大城市,而这个人口规模,别说放在阿拉斯加,就是放在东非本土也不算差。
安克雷奇能汇聚如此多的人口,得益于当地农业的开发,安克雷奇及周边也是可以发展种植业的,主要农作物包括土豆,大麦,甜菜,萝卜等耐寒性作物。
在19世纪,受制于气候和环境,东非很难对安克雷奇地区进行有效开发,后来,随着东非工业化,机械制造业进步,加快了这一地区的土地开垦工作。
虽然靠近北极,并且非温带海洋性气候,但安克雷奇及周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寒冷,这里的冬季温度,一般也不会低于零下十度,不过,安克雷奇的夏季温度也很难高起来。
“……对于高纬度地区来说,我们安安克雷奇市得益于海洋和山脉的影响,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海洋带给我们温暖,而高耸的山脉,则抵御了大部分冷湿气流的南下,所以,阿拉斯加对于帝国本土还有其他地区的游客来说,绝对是一个理想的观景地。”
安克雷奇市的导游马学森正在和帝国本土的一支旅游团介绍着安克雷奇市。
这些初来乍到的游客,可以说十分亢奋,他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踩着安克雷奇市路边的积雪,玩的不亦乐乎。
“安克雷奇可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来自卡宾达市的游客理查德惊叹着说:“我们卡宾达一年四季都比较闷热,和安克雷奇简直是两个极端。”
“这里的城市风貌也和本土有着极大的区别,看起来有些像图片上的苏联建筑。”
阿拉斯加的建筑确实和苏联,或者更准确说是和原沙俄一脉相承的,甚至可以看到不少洋葱头的屋顶。
马学森解释说:“阿拉斯加的建筑确实和苏联十分相似,或者说两者就是同一种东西,当然,这些年来,我们阿拉斯加也发展出了一些自己的特色。”
“曾经阿拉斯加本身就是沙俄的殖民地,所以第一批帝国移民抵达这里后,就延续了沙俄时代的建筑模式。”
“而阿拉斯加本身还有一些沙俄后裔,不过,他们现在已经彻底融入了。”
更准确来说,当年莱茵皇室接手阿拉斯加时,当地的主要居民,是克里奥尔人。
所谓的克里奥尔人,是俄罗斯人与当地原住民通婚或结合,产生了一个新的混血人群,文化上和俄国人没有区别。
不过,正是因为如此,后来当地的克里奥尔人融入阿拉斯加,没有产生太多问题,毕竟克里奥尔人就和东非人一样,都是黄白混血人种。
并且,他们的数量实在太少,在莱茵皇室买过这片土地时,所谓的克里奥尔人也不到两千人。
马学森说道:“原阿拉斯加的沙俄后裔数量虽然不算多,但是我们通过学习他们在当地的一些生存经验,从而度过了早期对阿拉斯加开发的艰苦时代。”
“其中就包括俄国的建筑模式和风格,当然,后来随着城市的出现,在政府的主持下,我们还派人前往沙俄深入学习过他们寒带地区的建筑建造方式。”
“所以,如果你们去过苏联的城市,可能就会惊讶的发现,安克雷奇和它们有多么相似。”
“一直到二十年代,安克雷奇才开始更进一步的考察加拿大,北欧,甚至远东帝国,日本等高寒地带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并且结合安克雷奇自身的特点,形成了一些新的建筑风格。”
早期的阿拉斯加,在城市和定居点发展上,完全照抄俄国经验,这样见效最快,毕竟当时沙俄是唯一高纬度寒带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强国。
并且沙俄距离阿拉斯加近,阿拉斯加人不需要前往沙俄的欧洲部分,在其远东地区就可以“取经”。
而同时期的加拿大,根本没有发展起来,所以阿拉斯加也就没有在这方面和加拿大学习,反而是舍近求远,向俄国学习,后来东非和英国关系极速恶化,这也导致了阿拉斯加和加拿大之间关系的恶化。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期,随着东非的日益强大,英国不得不认命,自己已经无法阻止东非的崛起,所以主动谋求和东非关系的缓和,而加拿大彼时的独立性也已经很强,也不会为了英国直接得罪另一个世界强国。
但是,彼时加拿大也错过了对阿拉斯加施加影响的最佳窗口,让阿拉斯加在建筑领域,“俄式”彻底成为主流。
不过,随着20世纪初,加拿大经济和工业的强势崛起,尤其是二十年代,加拿大可以说在世界上风头无两,其经济甚至能和一些世界大国相提并论。
而同一时期的沙俄,则各种原因经济凋敝,后来更是让苏联(俄)工党取而代之。
阿拉斯加在二十年代就兴起了一股“加拿大热”,当然,不管阿拉斯加是和俄国学习,还是加拿大学习,他的文化主干,始终是东非文化,或者说德意志文化,而其他文化都是修饰。
在阿拉斯加这个地方,德意志文化是主流,在部分硬件上,像城市建设和建筑风格,还有农业作物上,贴近沙俄,在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上,又受到远东帝国的极大影响,同时还沾染一些加拿大,因纽特人的文化色彩。
马学森对游客们就说道:“阿拉斯加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地方,并且和本土有着相对显着的文化差异,成为帝国唯一的“寒带明珠”。”
这个所谓的寒带明珠,并没有太大的含金量,毕竟东非在海外,尤其是高纬度地区,也就只有阿拉斯加这一个寒带殖民地。
马学森接着介绍道:“接下来的几天,我们除了可以观赏当地美丽的雪景,冰雕以外,还可以参与一些阿拉斯加的冰雪运动项目,就在月初的冬奥会上,我们阿拉斯加可是为帝国拿下了两块奖牌,一银一铜,这在帝国绝对是独一份的荣耀。”
这届冬奥会于1936年2月6日至16日在德国的加米施-帕滕基兴举行,是第四届冬季奥运会。
东非获得了一银一铜两块奖牌,毫无疑问,这两块奖牌的获得者,都是来自阿拉斯加的运动员,代表东非出战。
别看东非连一块金牌都没有,可这也让欧洲人大吃了一惊。
毕竟,在欧洲人的广泛印象里,东非可是一个热带国家,甚至东非本土还有绝大部分地区,连下雪都是十分罕见的景象。
“共有二十九个国家参加了德国加米施-帕滕基兴冬奥会,其中拿到奖牌的国家只有十二个,我们东非就是其中之一,并且也是唯三拿到奖牌的非欧洲国家。”
“并且通过我们阿拉斯加运动员的努力,帝国的两块奖牌数量,也能排在第九位,超过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这些国家。”
1936年的冬奥会,奖牌基本被欧洲垄断,欧洲以外,也就只有美国,加拿大和东非获得奖牌,其中,美国实力最强悍,美国除了获得一张金牌以外,还有三枚铜牌。
其次就是东非有一银一铜,而加拿大只有一枚银牌。
排在榜首的则是挪威,以十五块铜牌的优势大幅度领先其他国家,有七枚金牌,第二是德国,德国奖牌数量一共十一块,金牌数量五枚。
当然,德国的奖牌数量远超过前世,这得益于其吞并了奥匈帝国,原奥匈帝国就给德国贡献了五块奖牌,其中包括两枚金牌。
不过,这次冬奥会,并不能太说明问题,就比如苏联这个冰雪运动强国,就没有参与其中,如果苏联参与的话,它是有实力竞争榜首的。
前世,苏联第一次参加冬奥会,就实现了“一鸣惊人”,登顶榜首,这次冬奥会如果有苏联的参与,苏联保底也能进入前三。
理查德就略带遗憾的说:“冰雪运动竞技,苏联没有参与其中,算是一个遗憾,不过,苏联如果参与了对于我们东非和其他国家而言,也就很难获得表现的机会。”
马学森对这一点不置可否,但是他强调道:“即便苏联参加,我们阿拉斯加也能为帝国争取荣誉,而且,阿拉斯加的竞技体育也才刚刚起步,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阿拉斯加能够为帝国培养更多的优秀运动员。”
“不仅仅是冬奥会,今年的夏季奥运会,说不定我们阿拉斯加也能有所斩获。”
在1936年,德国申办了两场国际盛会,也就是冬季奥运会和夏季运动会,这显然是阿道夫政府,为了展示德国优越性和政治目的积极推动的。
不过,仅以前段时间的冬奥会来说,德国政府的目的得到了很好的实现,德国本身位居奖牌榜和金牌榜第二位,而位居榜首的挪威,还有排名前列的瑞典,芬兰,丹麦,这都是阿道夫钦定的所谓“雅利安人”纯正血统。
所以,即便德国只拿了第二,也成功的凸现了所谓的雅利安人“优越性”。
并且,通过奥运会这种国际赛事,阿道夫向世界宣传的“德国和平性”也很成功,虽然本时空间,德国并没有遭受到战败的羞辱,可阿道夫现在还是保持了谨慎,从而麻痹其他国家对德国的警惕,这也是德国积极举办奥运会的政治目的。
谈到今年的德国柏林夏季奥运会,理查德也来了兴致,他说道:“等到八月份,届时才是帝国真正发力的时候,到那时,就不会像之前的冬奥会一样,让你们阿拉斯加苦苦支撑了。”
“本土的体育运动事业,在世界本身就是十分强悍的,可惜,包括本土在内的大部分地区,都属于热带,所以冬奥会才没有办法参与其中。”
“我敢断言,帝国在今年八月份的柏林奥运会,奖牌榜至少也能排名前三,甚至不包含海外领地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东非的海外殖民地不少,其中发展不错的阿拉斯加,东加里曼丹,棉兰老岛三地,如果运气好的话,说不定就可以获得奖牌。
当然,这种概率并不大,毕竟这几个地方,本身人口少,经济虽然发展不错,可也只是和其他殖民地或者落后国家对比。
而东非本土本身体育产业就十分发达,更别说东非本土人口高达近两亿,这种情况下,东非如果不能挤入奖牌榜前三,那就太说不过去了。
事实上在体育运动领域竞争中,能够对东非形成威胁的国家,也就只有三个,首先是苏联,不过苏联大概率不会参加,所以可以排除掉,然后作为东道主的德国,最后是美国。
德国的体育实力绝对远比前世强劲,毕竟现在德国是德国和奥匈帝国的结合体,而前世德国就是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榜首,并且大优势领先排在第二的美国,这个时空里,德国体育的竞争力只会更强。
但是,因为东非这个国家的出现,也让德国能否延续“神话”,出现了重大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