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天微微摇头:“既然说到这里,那我就说说你的死因吧。
成化二十三年,万贵妃患病离世。
你每每都在哀叹:万侍长去了,我亦将去矣。
或许是忧思成疾,短短八个月之后你便一病不起溘然长逝了。
但据我个人推测,你之死因虽与思念万贵妃有关。
然多年服用重金属丹药,早就让你身体不堪重负了。
忧思成疾只是一个让你身体快速恶化的引子而已。
所以你想要活的长一些,那丹药是决计不能再吃了。”
朱见深疯狂摇头:“不吃了,不吃了,绝对不吃了。”
开玩笑,既然都知道吃丹药会死,那他怎么可能还会再吃?
好在他现在还没有开始服用丹药,身体里也不存在丹毒。
任小天摆摆手说道:“言归正传,之所以说朱见深一朝吏治腐败,主要原因就在传奉官上。”
“何为传奉官?”
在场不知情者纷纷疑惑问道。
朱常洛站出来回答道:“所谓传奉官是指不经吏部选拔、廷推所任命的官员。
也就是由皇帝绕过内阁和六部直接任命的官员。”
赵煦恍然道:“哦,那不就跟大唐时的斜封官差不多么?”
朱常洛点了点头。
李世民何等聪慧,如何能不明白这种官员的危害?
他深深蹙眉道:“朕为何从没听说过这斜封官?
何人如此大胆?居然敢公然卖官鬻爵?”
刘宏没好气的瞥了他一眼。
你骂谁呢?朕卖官还不是为了筹钱?
任小天笑道:“你当然不知道了,因为我之前没说过。
所谓的斜封官是由中宗李显的皇后韦氏所创。
所授之人多为宦官、宫人,甚至贩夫走卒皆可为官。
一时间整个官场之中乌烟瘴气。
不过斜封官也没持续太长时间。
其仅仅存在于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两朝而已。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李林甫彻底将斜封官制度彻底终结。”
李世民这才松了口气。
反正将来那个韦氏绝对不可能再做皇后。
那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任小天继续说道:“明朝传奉官起源于朱见深在位时期。
天顺八年,刚刚登基一月的朱见深就任命工匠姚旺为文思院副使。
这也揭开了纵贯大明中后期的传奉官制度。”
刘启疑惑道:“文思院是何去处?”
“文思院源于唐宋时期,是为皇宫大内监造金银器具的衙署。
到了明朝时,文思院是隶属于工部的下属机构。
负责制造祭祀净衣、官方刻石等造作之事。
这算得上是正儿八经的官方衙门,人员组成、经费开支都有严格的规制。
文思院一应官吏也都由吏部指派。
朱见深直接任命姚旺为文思院副使开创了皇帝直接任命官员的先河。
从这之后,传奉官就开始越来越多了。
想来这传奉官会有什么危害,诸位也都能想得出来。
正如世民兄方才所言一般,传奉官就成了某些人卖官鬻爵的最好手段。”
朱常洛苦笑道:“正如先生所言。
由于传奉官是由皇宫大内直接传旨授予,无需经过吏部核准。
所以如掌权的宦官、嫔妃等皆可瞒过皇帝,私授官位于亲近之人。
更有甚者直接将官位明码标价,价高者取之。
大明朝堂之上俨然成了菜市场。”
朱常洛虽然继位没多久,但对传奉官这事也早就不堪其害。
这些官员不仅尸位素餐,关键人数众多。
每年从大明国库里领走的俸禄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朱常洛早就有心要清理这些传奉官了。
另一边朱见深感受到朱元璋冷冽的目光,脖子情不自禁的缩了缩。
“咱当初方立大明时人才匮乏,不得已才行荐举之事。
其中的确有宋濂、刘基等大才,但也不乏滥竽充数之人。
所以咱之后才会大力的推行科举,目的就是为了甄别人才,防止鱼目混珠。
可你倒好,把咱当初定下的事情全都推翻了。
还由着你的性子来任命官员。
你这不光是在打咱的脸,更是在掘咱大明的根啊!”
朱见深听到朱元璋愤怒的话,更是心虚不已。
“太祖,朕回去之后就将传奉官全部取消。”
任小天摇头叹了口气道:“传奉官的危害还不止是卖官鬻爵这一点。
试想一下,这些传奉官之所以削尖脑袋也要走捷径,那自然是本身能力不足。
否则他们正常走科举之路也就是了。
不夸张的说,这些传奉官里至少有大半是滥竽充数、浑水摸鱼的混子。
为将者拉不开弓箭,为官者大字不识一个。
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
长此以往,朝堂之上还能有什么好人?
更何况这些人本就是花费钱财才坐上的官位,那做了官之后不得把花出去的前都捞回来?
横征暴敛之下,百姓苦不堪言。”
朱见深冷汗流遍全身。
他从来都没想过这事居然会这么严重。
任小天摆摆手说道:“这还没完。
皇帝随意任命官员,等于是打破了和士大夫之间的平衡。
原本官爵是天下公器,纵使皇帝也不能肆意妄为。
可传奉官制度就宣告官爵成了皇家私器。
那本以此为晋升之路的士大夫阶层又岂会愿意?
皇帝和士大夫天然对立这点不假,但他们同时也是相互成就。
缺少了士大夫阶层的支持,那皇帝又岂能坐得稳?”
纵观大明中后期,文官集团和皇帝相爱相杀。
可如果文官集团彻底消失,那对皇帝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
“再者供养这些传奉官需要花费多少钱就不用我说了吧?
那不比养大明藩王轻松多少。
我举个例子来说,仅仅是朱见深的成化年间,平均每年就要多出三百个传奉官。
成化二十一年礼部曾有统计,仅仅在京城的传奉官就有两千多名。
就这还不包括蕃僧、工匠、术士、杂艺者两三千名。
加起来这就是五千多个人。
他们张嘴就是向朝廷索要俸禄,还拿不出什么像样的贡献来。
而且诸位不要忘了,这还仅仅是京城之中的人数。
放眼整个大明,到底有多少传奉官恐怕谁也说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