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王晨怀着对多元学术思想的浓厚兴趣,来到了新儒家的学宫。这座学宫宛如一座文化的殿堂,处处彰显着独特的魅力。
踏入其中,只见内部秩序井然,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庭院的四周,钟鸣鼎食之声隐隐传来,那悠扬的钟声仿佛是礼乐文明的召唤,充满着庄重与典雅的气息。
新儒家家主孔子,一位温文尔雅、目光中充满仁德与智慧的老者,早已率领众弟子在庭前恭敬迎候。
他的面容和蔼可亲,却又透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风范。
众弟子们也个个精神饱满,整齐排列,礼仪周到,一丝不苟,展现出儒家学派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修养。
“丘,率门下弟子,恭迎太上皇。”孔子微微躬身,行礼如仪,气度雍容,声音洪亮而又不失温和。
“夫子请起。”王晨连忙上前,双手轻轻扶起孔子,对这位以复兴周礼、倡导仁政闻名天下的大贤十分客气。
他眼中满是敬意,真诚地说道:“久仰夫子道德文章,冠绝当世。今日得见,实慰平生。朕特来请教儒家安邦定国之道。”
众人于明堂坐定,明堂内布置简洁而庄重,焚香净几,袅袅青烟缓缓升起,仿佛带着一种神秘的力量,让整个气氛愈发显得庄重肃穆。
王晨微微调整了一下坐姿,神情专注地问道:“当今天下,法行峻法,富国强兵,成效卓着。夫子倡‘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此说在乱世或被视为迂阔,然则于一统之后的大秦,其义何在?”
孔子听后,从容地微微一笑,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邃的智慧,缓缓答道:“太上皇明鉴。治国之道,如同御车,刑罚与德教,犹如缰绳与鞭策。单用鞭策(刑罚),马或惧而奔,然易受惊失控,且内心积怨。
就好比百姓在严刑峻法之下,虽因畏惧而不敢违法,但心中难免会有不满和怨恨,长此以往,矛盾积累,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单凭缰绳引导(德教),或进度稍缓,然马匹心悦诚服,行稳致远。法家之刑赏,不可或缺,能定分止争,立竿见影。
在处理一些紧急的、明显的是非问题时,刑罚可以迅速起到约束作用,使社会秩序得到暂时的稳定。然其作用在于约束行为,使人‘不敢为非’。”
他顿了顿,轻轻端起一旁的茶杯,浅抿一口,润了润嗓子,然后继续深入说道:“而儒家之‘德教’,旨在教化人心,使人‘不愿为非’、‘以非为耻’。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仅靠政令刑罚,百姓或可免于犯罪,但无羞耻之心。
他们只是为了逃避惩罚而遵守法律,并非从内心深处认同这种行为准则。以道德引导,以礼乐规范,百姓则有羞耻心且能自我约束,归于正道。
当人们心中有了道德的标杆,就会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的社会秩序才是真正稳固的。此乃根本之道。”
“然则,‘仁政’具体何解?”王晨微微前倾身体,目光紧紧盯着孔子,追问道。
“仁政,首在‘仁者爱人’。”孔子放下茶杯,神情庄重地阐释道,“为君者,当有仁爱之心,视民如伤。具体而言,需‘省刑罚,薄税敛’,使民以时,不夺农时,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减轻刑罚可以让百姓感受到君主的仁慈,减少他们的恐惧;减轻赋税可以让百姓有更多的积蓄,改善生活;不夺农时则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这是国家稳定的根基。
其次,需‘举贤才’,选拨有德有能者治理地方,如此政令才能通达,恩泽才能普施。贤才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能力,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执行君主的政策,为百姓谋福利。
再者,需‘正名分’,明确君臣、父子、夫妇之伦常,使社会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则秩序井然,和谐稳定。此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身份和责任,就不会出现越位和混乱的情况,社会自然就能和谐发展。”
王晨微微皱眉,思考着说道:“夫子的意思是,法治建立外部秩序,而德教(仁政礼制)培育内部秩序,二者结合,方能根基稳固?尤其在大一统后,需从‘得天下’向‘安天下’转变,教化人心、构建认同,或许比单纯的严刑峻法更为关键?”
“太上皇圣明!”孔子眼中露出欣慰之色,他站起身来,微微躬身,激动地说道:“统一六国,靠的是武功与谋略;但要将文化各异、习俗不同的六国之人凝聚成真正的大秦子民,则需要共同的价值认同和文化纽带。
礼乐教化,便是构建这种认同的桥梁。它不仅能规范行为,更能陶冶性情,培养人的恭敬、辞让、廉耻之心,使社会充满温情与敬意,而非只有冷冰冰的法条和畏惧。一个既强大又文明,既有序又有礼的帝国,才是真正垂范万世的伟大帝国。”
王晨听后,微微颔首,脸上露出认同的神情,说道:“夫子所言,深得朕意。大秦欲传之万世,确需在法治骨架之上,赋予其文明的灵魂。严法足以立威,仁德方能聚心。刚猛不可久,柔韧方能长。儒家之学,于帝国长治久安,实有莫大裨益。朕愿与夫子及门下贤士,共商教化大计。”
离开儒家学宫时,王晨的步伐变得格外坚定。
他的心中已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蓝图:一个以法家为骨架确保强大与效率,以儒家为血肉赋予温情与认同,并汲取百家之长的新型帝国模式,正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型。
这四次拜访,如同为他打开了四扇通往不同智慧殿堂的大门,每一扇门后都藏着无尽的宝藏。
让他对治理这个庞大帝国有了更深邃、更全面的思考,仿佛看到了大秦帝国未来繁荣昌盛、万世传承的美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