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形意拳有三个层次可寻:拳不离手、拳不离身、拳不离心。这三个层次不仅体现了形意拳的修炼过程,也揭示了其内在的精神追求。
拳不离手:初学者的喜悦
初学形意拳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拳不离手”。每天坚持练习,逐渐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这种乐趣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放松,更是心灵上的愉悦。一旦习惯了这种状态,一日不练就会感到浑身不适。这是形意拳带给我们的第一个阶段——得味。
拳不离身:融入生活
随着练习的深入,形意拳不再仅仅是一种体育活动,而是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工作间隙还是闲暇时光,都可以随时打上几拳。这种状态被称为“拳不离身”,意味着拳法已经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
拳不离心:身心合一
最高境界是“拳不离心”。在这个阶段,无论是行走坐卧,一举一动都蕴含着拳法的精髓。眼睛里看到的是拳,耳朵里听到的是拳,动静之间皆是拳。这种境界要求修炼者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将形意拳的精髓深深植根于内心。
劲法与胯劲
形意拳的劲法分为竖劲和横劲。竖劲起于足而发于手,如同猛兽扑食一般迅猛。练拳的关键在于打通劲路,尤其是胯部的作用至关重要。无胯者上实下虚,看似凶猛但稍加引发必倒。胯劲则是重力的反复,通过沉胯蓄势,再由尾椎爆发,形成强大的冲击力。
丹田之力
横劲则依赖于丹田内劲力的鼓荡。养气之丹田在气海,发力之丹田在脐后。通过长期的站桩和鹰捉练习,可以逐步培养出丹田之力。这种力量源自丹田,通过全身的传导,最终在四梢(头、手、脚、舌)表现出来。
练功禁忌
练功时最忌讳旁边有人打扰,特别是说话。开口神气散,动意火工寒。因此,练形意拳时应选择安静的环境,避免外界干扰。此外,内家拳不崇尚表演,平日里应找无人的地方专心用功,享受自我提升的过程。
形意拳不仅是身体上的锻炼,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修行。通过长期的练习,可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希望每位爱好者都能在形意拳的道路上不断进步,体验到其中的无穷魅力。
遇敌一沾即发,劲力直透对方内脏
胜人一靠身步灵活,使彼不能沾已,故能得势得机。二靠内劲精粹,出手无式无拘,故能因敌制敌。内家胜人只在一沾之中。倘若不能在一沾之中胜人,便是功夫不济。每遇劲敌,一沾即发,其劲直透彼之内脏,无论彼是化是打,皆受内伤,称为内家绝手。
内劲者,不用意而神自明,不运气而气自周,不加力而力自彰,所谓应物自然,感而遂通。用力浅缓,其应之亦柔,发力深重,其应之亦猛,此为内劲之性也。实战打法,一接手,劲就要入到他体内,使他回不得手。把人向远处发,不过是玩劲儿而已,能有多少劲儿渗进去。
打拳即是练功力,能短劲才能制外家高手。化者须练到沾触即化打看不到化,圈小至无圈,实战中才能发挥内家之能。内家无论截(形意撞抖震颤搓)顺(太极履发)闪(八卦闪抹)三法都不离一沾,只越高者沾之无形,彷佛闪过却攻者已飞跌。形意抖震劲、烈劲、炸劲,初功者身首皆颤,此劲直接施于人身即可杀人。尹氏八卦称干冷劲,太极称冽劲,鹤拳称骏身震身纵身宗劲,心意称战劲颤劲。无非沾控间一滑颤即拉回,彷佛无动,以极高速之能为,故初者颤脚,二者颤脑,三者颤脊椎,四者颤人神气气血。
刚分整拙,柔分真伪。拙刚易出,练力便可得之。形意初成于刚,刚至贯通则达柔,真柔者乃是转运刚整之劲于周身,求其贯通而不发也,欲发则随时随处皆可,故真柔是以刚整为基。刚柔互济可生奇劲。如震抖之劲,即顺、截二劲合一所生。震头即头昏眼黑。震胸即心颤血乱。震周身即四肢欲散。欲得此劲,第一自身整劲出得要快。第二对彼之劲听得要灵。第三认彼骨缝认得要切。用时先顺摧彼劲,即刻以整劲截之。前后只是一瞬,两手一抖而己。
欲震其头,先要顺摧其重心,继而以截劲向其颈椎骨缝处走。欲震其胸,截劲要走彼腰椎骨缝处。劲打不到彼脊椎骨缝处,震劲不生。顺不离其重心,截不离其椎缝。上下一线贯穿,如抖绳子一般。然震劲伤人深矣,可使脊椎骨节错位,乃至伤中枢神经,彼即废矣。
形意拳形体规范是不传之秘,百炼钢成绕指柔
“练形意拳首要在形,形体动作的规范是真正的不传之秘,只有将形的精微练对,才能练出整劲,其次在意,意来自于形又引导形,需将意落于实处,尚云祥所传形意拳是五行拳和五行刀枪棍棒配套来的,练五行拳中必练五行刀,以体会意并将此用于五行拳的锻炼,可很快求得形与意而得整劲!练拳中在不憋气不使拙力的前提下在轻松自然中逐步做到迅猛刚实的爆发力方能实战中以致用!”
迅猛刚实解析:迅猛即启动快,速度快,丹田擤气助力,刚实即动作中,接触敌身时浑圆六合,浑身整劲如铸,大小关节无打软处。
01
很多人大谈练功、练拳必须从“松”字开始,从“松”字而终。要从头松到脚,从脚松到头,从左手松到右手,从右手松到左手。仿佛练功就是练松,要松得全身无一丝力气,松得如枯叶飘落在地,松得如绸似锻,以期“全身透空”······更有甚者,排斥负重等训练,认为一负重和使劲会练僵了,就好像内家拳不练器械一样,刀枪棍棒哪个不是负重,好像那如钢似铁、摧枯拉朽的武功境界只要有个“松”字,就可以不期而至,不练而得。
任何拳术从来不排斥力量的训练,比如拳击,散打、泰拳、空手道等等,更有大量的功力训练,而且练完了也没见把身体练僵了,反而更加灵活。而内家武功更是如此,真传形意中更有与现代体育训练截然不同的内家功力训练秘法,与拳术练功相结合。神气领起,骨节舒展,节节贯穿;以心行气,刻刻留意;起动轻灵和顺。重点全在里边,神意毫不外散。倘能如此,浑身自是不松自松,不展自展。请问,这时还用顾及浑身是松是紧,是硬是软吗?如一味顾及肢体是否“松”了,是否“松”透了,注意力全在外面,就是求枝叶而忘根本,舍本求末,远离了内家武学之正道。
02
那么,练内家武功有没有“松”呢?有。但不是练武功的规矩,不是练武的方法,而是练功到一定程度自然经历的阶段,是不求而得的结果,不期而至的境界。把循正道久练而得的“结果”和“境界”误当做方法和规矩,岂不是缘木求渔!
初练之人,身体是松不下来的,当做规矩硬让他“松”,必失真意。学者定不知所从。如能不硬逼其“松”,把注意力全放在里边,放在呼吸上,则正好得不懈不僵,不软不硬,不重不浮,不努不泄,全以神意贯之的中和之象。刚刚好!久练之后,自然会感到骨节松活之乐趣。再练之,由松活而和顺,由和顺而顺达,由顺达而柔顺,由柔顺而渐趋轻灵沉实······循阶练去,趣味无穷,渐悟拳道合一之内家正道。大道至简!
孙禄堂先生精通形意、八卦、太极,并创立孙氏太极拳,可谓内家拳学之代表人物。他所着《拳意述真》,记述了各位拳学大家以及自己的经验和总结,无一人把“松”字挂在嘴边,更无一人强调非松不能练武,练武必得松,而且要松透,全身透空······只是在讲到郭云深先生总结的内功的“三步功夫”(易骨、易筋、洗髓),“三种练法”(明劲、暗劲、化劲)时,才涉及到松的问题。而且是讲到练功的第三个层次(高级阶段),即炼“化劲”时才讲到“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唯形式规矩仍如前二种不可改移。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即到了练武功的松柔阶段(化劲),从内到外都能展现松柔的风姿和趣味的境界之时,也不可“一味地松,彻底地松”,要“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可见,“松”不是练内功者必须遵守的规矩,而是练功过程中的一个结果,一个阶段。至于“全身透空”更不是“全身放松,松彻底,松透了”的意思。那是武功修炼的高级境界——“炼神还虚”阶段。浑身空空洞洞,毫无牵扯之处,肢体动荡,如风摆杨柳,极其柔顺轻灵;及至用时疾如弩箭激发,锐如铁棍钢斧。这是武功修炼的“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最后阶段,这是武学家毕生追求的境界。
“松”是武学修炼追求的“结果”,不是武学修炼必须的“规矩”。练拳不能把“松”当做规矩硬去放松,不能把注意力都放在“松”字上,应把注意力放在呼吸和神意的贯穿上。身上不僵、不拙,不较劲,和顺就好。如此练去,逐渐化去后天的僵拙之力,自然得松活和顺之乐趣。入了正道,功夫自然如春起之草,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该怎么练就怎么练,先不研究“松”的问题。那么,以后呢?以后也不用研究,因为到了“以后”已经不必研究了。只有真松了,才能练出内家拳的武技和达到养生的效果。
谁都知道“松”好,练拳松能得圆活柔顺之趣,搏击松能得变化快利灵活之利,但都不是想松就松得下来的。松只能在久练之后才能得之。很早以前,我看过一篇小说,有一个情节印象深刻至今不忘:有一个青年,跟一个水平很高的前辈学赶大车。前辈先让他练鞭子,每天上千次双手甩大鞭子,双臂由酸而疼,由疼而肿,疼得晚上脱衣服都脱不下来。坚持不停练,逐渐不肿了,不疼了,不酸了,双臂肌肉隆起,强健粗壮沉实。坚持不停再练,隆起的肌肉消失了,胳膊又恢复到原来匀称自然的样子。可力道却有了质的飞跃,轻柔沉重,鞭稍精准。再烈的马在他手下,一鞭服帖,浑身战栗不敢撒野,于是百里闻名。虽是小说,却道出武学的真谛。生动绘出武功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渐进历程。虽然都是“无”,可前一个“无”与后一个“无”相差何止千里之遥!同理,没有武功而模仿的故意的“松”,与武功极高的自然地“松”相差又何止千里,或者本质上就不是一种东西。
这如同尚云祥在晚年说:假如我还有三十年阳寿,还要练三十年刚劲。这是一个道理,练多了自然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个松跟松散的放松有本质的区别,这才是真的松!
形意拳本身就是撑筋拔骨的内功拳,无处不撑拔,练拳初期筋骨不展必然会紧,但需要在不憋气不用拙力的要求下放松身体,轻松自然中逐步做到迅猛刚实,尤其是胸口务必放松,肌肉不要绷紧过度,逐渐筋骨舒展,真劲出现,自然会做到真松。
刻意做出的“松”不是松,是假“松”,不“松”之松才是真“松”。凡打就要猛狠用力,猛狠用力中的松才是搏击需要的真正的“松”。就如散打直拳,初练时有力僵硬,熟练时轻松迅猛,再练后运用随心,人之常理耳。那么,这种松如何得来呢?自然也是从“猛狠用力”中得来。拳经云:“练打之时,要雄狠尽力,从硬打做软,从有力打做无力,方有精法,开始就以软打,后来终无精法,故拳要软中硬者此也”。柔软无力不配称作“柔”,柔里有刚才是真“柔”,刚里有柔才是真“刚”,刚柔浑然合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