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内家拳,尾椎骨很重要,海底穴也很重要,海底穴就是会阴穴。这里头有个秘密,不是练到了的人不知道。海底那个地方一般人都是松松垮垮或者凹进去的,但是你练对了到一定阶段呢,它就顶出来了,非常得饱满。形意五行拳中的钻拳练的就是海底穴,从下往上的劲力会阴穴是总机关。
练功讲究用意不用力,开始是去浮力,也就是去掉你肌肉用力的习惯。当把浮力去掉,会出现一个什么状况呢?困倦、无力、昏沉、想睡觉,会持续一个阶段。之后新力渐生,此新力为筋膜骨之合力,不用时寂然无声,用时则如惊天霹雳(有阶段性)。当浮力已去,新力初生,突然发现身体里面有发空的景象,这个空好像是个未动的风箱,很明显地感觉到空空如也,而四肢的运动则变动空空松松。注意,不是软软塌塌,是空空松松,并非无力,却也非拙力。此时精神逐渐旺盛,尤其走路,很不着力,就是不使劲了,感觉好像走得很慢,实际和平常一样,有时候感觉自己能融化在空气里。
这时就很喜欢走路了,因为怎么走都不累,因为你不用力,不使劲的就走很远,这就是内劲渐生了。在这之后,行拳练功便觉身体有了通透的感受,特别是太极拳,几乎每一式都是如此。特点是什么呢?尾椎骨活了。打每一式尾椎骨都成了发动机,尾椎骨抖起来了,如果你加意,则尾椎一晃,全身颤动,似弹簧。
尾椎骨活了以后,紧接着就是脊椎骨整个的活了,打每一式就不是胳臂腿的劲力,而是都从脊椎骨来了。严格地说,是尾椎骨发动,脊柱发力,送于四肢。脊柱此时就可以晃动了,尾椎骨一动,脊柱骨晃动,你想怎么晃就怎么晃,就会感觉到力量是从脊柱中来,有时候来点情绪,晃得一厉害就如风魔一般,动作奇快。
给你个自信,这么快有谁能看得住?其实还只是在中途啊。此是身体浮力尽去,内劲初得的景象。再从头捋一遍,关键就是用意不用力,去掉浮力,度过昏蒙阶段,渐入明堂。尤其是太极拳,每一式都如此,因为尾椎骨和脊柱活了,身体就全活了,胳臂腿往哪去都行了,自己就象个万向节,随便去,随便打,自在!
练太极拳的都说自己走的是“猫步”,什么是猫步?就是提着劲的步。看看猫走道、或者豹子、狮子和老虎,没有一大步一大步哐当哐当走的,都是提起来、慢慢放下去,柔柔软软地、毫无消息地走向前去,走到猎物跟前对手还不知道呢。内家拳练时都是这个步法。凡是脚底板哐哐响的,都是练错了。
所谓涌泉发力,其实是春秋笔法。一轴中立,平常重心都是在脚跟的,发动时转换到前脚掌蹬地,即所谓涌泉。给人误以为是内气从涌泉出入,实在是神秘的过了。如果涌泉能出气,得多大的气量才能支持一百多斤迅捷窜动呢?真实的道理是本能激发,不能刻意造作,造作就拙了。这就是先天本能与后天故意的区分。要把本能用到身法中,就无往而不利了。
内开外合,无有不开,无有不合。开,即搜骨。筋长且韧,骨即开。合则为一,无所合也,开合归于一气。
形意拳中胯为一身总轴,接天连地,胯开则周身开也。开胯于易骨中必然达到,则有精气入骨,日增一纸。说通俗点,身体里感觉在长东西。即筋骨膜,日渐粗壮。
内家三拳,都是脚走出来的。重点不在手上,但人们都把注意力放在手上。用脚走拳才对,脚上有了,腰胯才会出来。内家拳强调整体,都说丹田如何如何,其实是腰胯带动。说大龙还不够透彻,其实还是腰胯。腰胯出来了,一抬步就能赢人。所谓换劲,就是把用膀子的劲改成用腰胯。慢慢生活里都是这个,就是功夫。
出手不见形——武学的至高境界!
“出手不见形”是句武林老话了,懂武艺的人差不多都听说过,它代表了武术的极高境界,值得竭力追求,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洞悉它的真正内涵。
首先,它并不像是有的初学者所想像的那样,指的是动作很快,以至无法见其形,而是指的无形无式,没有定形。它是十足的高手们的术语,并不像某些人一味苦练,或者是光想着巧练的人所想像的那样简单。
任何艺术的真谛都是必然要返归自然,而这种自然义被人称之为自由王国,它和普通的自然状态相比,又有了质的飞跃,到达自然境界的武术家们,形、意、力已融为一体。正因为有形的自然,所以让人看不出动作有任何征兆,在接近敌人的一瞬间,却能自动构成了最佳“切、和”,似乎字字都不单纯讲招术的要求,字字都和内在的精神、意念有关。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也许根本不需要再考虑什么“形”的问题,而没有达到的人呢,会认为所谓“虚灵守默,应感无穷”又实在太过玄虚。
其实,高手们也是有讲招术的时候的,着名的形意拳家郭云深就是用他的“半步崩拳”打遍天下未遇敌手。但他的半步崩拳其实已不是外行们所能理解的“半步崩拳”了,他是融合了他的毕生功力的,只不过是以他自己最喜爱的崩拳体现,使他成为武术家,李小龙天生的素质和刻苦的训练使他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几乎难有敌手。但可惜的是,自从他英年早逝后,截拳道却再也没有出现过世界级的高手,甚至不如形意拳之类简单而古老的拳术代代都有高手能雄踞武坛,这似乎可以看出内在的修为胜过了单纯的苦练了。
事实上,不仅在中国的武术界是这样,国际武坛上,达到一流的格斗家都或多或少要有“意”的体验,比如拳王级的选手发拳时所需的距离只要有3厘米就可以,令人防不胜防;有了意的自然,力与神会,产生了“超速运动”,意到劲也到,“打倒还嫌慢”;力的自然呢,当然不是指创劲或者是巧劲,而是凭借本能产生的“沾劲”发力,故能做到无形无势,挥洒自如,以无形之意,接彼有形之表,拳谱上说的“使日月无光,手到劲发而毫不费力”就是指的这种境界。
“出手不见形”也是“拳本尢法,有法亦空”的具体解释,可以说是摒弃了人造的方法和固定的招术,向变化无穷,无形无势中探求武术的真谛。那些津津乐道于本门招式的人,如果就此止步,不再进取,是永远也无法明白真正的武术的。
如何才能达到“出手不见形”呢?那应该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种境界。武术家王芗斋称之为“拳拳服膺”,他对大成拳的最深体验为五字真诀“恭、慎、意、形、式“所表现出来罢了。他本可能用其它的外在形式打败对手,就如一个少年能用任何的动作打败比他弱小的儿童一样。郭云深的武术代表了他那时代的最高水平,有意露形,并非武功不济,而是象征了高中之高的境界啊。
现代武术家李小龙直到在逝世之前的几个星期,才指出了人不是靠技术,而是靠本能才能进行真正的搏斗的。但是,到底要如何才能练出他所想像的神奇的本能,他本人并没有能够谈到和来不及去实践,而是全靠了超过常人负荷的训练才取得成功的。在他武术生涯的晚期,他曾经试图希望通过气功入静来达到高度的放松肌肉的能力,来达到他希望的本能。
事实上,他所创立的截拳道其实只是一种简化了的、以格斗为主要宗旨的拳术,比传统的武技更加简洁和实用,技术干净利落,训练手可以将对手击倒,这在实战中差不多是等于不需距离,与中国武术中“沾劲”发力极为相似。难以想像,没有精神和体能的高度配合,单凭蛮力怎能达到如此的境界。难怪李小龙这样认为:只要有人真的学会了他的寸拳绝技,就可能将他击败。是不是他已经领悟到了武术中的另一种境界:不是以拳和人搏斗,而是用心击败对手?
号称“五百年来无敌手”的泰拳是把假想敌练习作为实现“蓄、闪、遮、格”战术原则的高级手段,日本柔道中最重要的原理是“心气力合一”,剑道中叫作“气剑体合一”。古代日本高手大波就是采用了类似中国武术中立禅一样的训练,而产生了武术上的质的飞跃,成为日本第一高手。他们的方法与中国历代武林如少林、形意、太极高手的方法居然不谋而合。这是不是说明了任何艺术,无论是其外在形式如何,都必须遵循内在的共同规律呢?
总之,只有外形的训练而没有达到内炼的境界,难以实现我们所要求的“出手不见形”,甚至可以这样说,内在精神系统的训练才是武术区别于其它体育项目锻炼的根本标志,也是武术之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