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中外三合讲“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实际上,手脚,肘膝的合,都离不开肩胯的合,“肩与胯合”了,其它的环节自然就能合。
形意拳的练习中肩与胯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大关节,离开了它们的相互作用,身体的螺旋劲,拧劲,也就无从谈起。
从肩胯的功能来讲,可以拧转,可以裹肩裹胯,也可以上下折叠。
肩扣了,就能够带动背,胯曲了(尾闾前翻)可以拉起脊椎,两者合起,就形成了一张大弓。
所以,胯肩除了形成拧劲以外,更主要的,也是背弓劲力的来源。
胯,我们可以分为“横胯与纵胯”,横胯:我们在走路时,如果用胯带动双腿向前移动,则是用了胯的横向拧转的劲力。
练过拔胯的人应该知道,胯练好了,是可以连续不断反弹的。
且动作的速度非常灵动,以前有句话讲“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父”步的奥妙,不在于脚。
而在于胯,胯练好了,一惊一诧之间,胯连续弹出劲力,带动腿换步进攻,那种速度,是令人惊讶的。
一旦我们用胯带步的方式进行攻击,不需要蹬地发劲,力从地起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就是把双腿解放了出来,可以边走边打击。
所谓“纵胯”我们在上楼梯时,如果膝盖尽量不弯,或者少许弯,用胯尽量上提,拉开间隙。
走步上楼,你会发现,走完几层以后,膝盖不累,胯会很酸,这就是运动了纵向胯的劲力。
在形意拳的趟步中,这种“纵胯”往往是你起腿发劲的源泉所在。
且这样的腿踢上去,合着“内脏”起落,形成了具大的整体“提坠”劲,可以伤人于无形。
吃上一腿,有直透骨髓的感觉,骨头都会被踢麻,甚至踢断。
在肩,则要合肋,折肋才能压肩,所以肩也跟胯一样,既有平转,也有纵向的转。
同是折肋的幅度够,则可以带动内脏的翻滚,形成“翻江倒海”般的整体翻浪劲。
所以,在练习形意拳鹰捉起落钻翻的时候动的不是手,而是你的肩,是你的肋,是你的内脏。
《逝去的武林》中扑着身子打人就是这个道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体劲。
当你的肩与胯,联合起来运动,就形成了翻浪劲,后浪推前浪,源源不断。
形意拳是真正的实战拳法,打人是非常直接的,没有任何的拖泥带水,用上了身体所有的劲力,包括人体自身的重量。
出手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了打击的效果,所以,我们要让自己出手如箭,每一手都像用弹弓打出去一般。
手到瞬间,身体速度跟进,打人要做到“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
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
只有这样的拳,才可以做到“打人如拔草”的效果。
形意拳是以丹田带动四肢,行气入膜充实全体
薛颠是民国初年着名武术家,为李存义之徒,精通形意拳,又自创象形拳学,对于形意拳的推广有着重大的贡献。
“肩窝吐气”是薛颠讲过的练功口诀,气者,劲也。
肩窝是张嘴,对着手臂吹气,劲就到了指尖,站桩,打拳都要这样。
尚云祥讲“轻出重收”,薛颠有自己的说法。
“腾”,形意拳只炼向上的劲,从不练向下的劲,松了自然有沉劲。“蓄”,炼收,含着劲打拳,所以炼功架是不发劲的。
发着力打拳,看着挺猛,打人身上就不好使了。
“含着劲炼拳,兜着劲打人”。
打劈拳是,“肩井”如瀑布一样倾泄而下,是“重力”。
对应“肩井”的是“涌泉”,打钻拳时,“涌泉”似喷泉般向上涌出,身势借着这股势头钻出。
这种炼法可将意气劲合一。
薛颠传的桩功,一个练法是,小肚子像打太极拳一般,很慢很沉着地张出。
再很慢很沉着地缩回,带动全身,配合上呼吸,不是意守丹田,而是气息在丹田中来去。
这个方法,可以壮阳,肾虚、滴漏的毛病都能治好。
另外打拳也要这样,出拳时肚子也微微顶一下,收拳时肚子微微敛一下,好像是第三个拳头。
多出了一个肚子,不局限在两只手上,三点成面,劲就容易整了。
还有一个方法,站桩先正尾椎,尾椎很重要,心情不好时,按摩一下尾椎,就会缓解。
从尾椎一节一节脊椎骨顶上去,直到后脑,脊椎自然会反弓,脑袋自然会后仰。
两手自然会高抬,然后下巴向前一钩,手按下,脊椎骨一节一节退下来。
如此反复练习,会有奇效。脊椎就是一条大龙,它有了劲力,比武时方能有“神变”。
注意,这三个桩功都是动的,不过很慢很微,外人看不出来。
薛颠说的好,桩功是“慢练”。
这些都是入门的巧计,一练就会有效果,但毕竟属于形意的基本功,练功夫的“功夫”,指的还不是这个。
凡练习武事之人,除各种拳法之外,必兼练一二种功夫以辅其不足。
盖以拳法为临敌时动作之法则,而功夫则为制敌取胜之根本。
若练就功夫而不谙拳法,应敌时虽不免为人所乘,其吃亏尚小;
若单知拳法而不习功夫,则动作虽灵敏,要不足以制人,结果必大吃其亏。
故有“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之谚。此功夫之不可不练也。
功夫之种类,亦繁复众多,不胜枚举,然就大体区分之,则不出乎两种,即外功与内功是也。
外功则专练刚劲,如打马鞍、铁臂膊等,制人则有余,而自卫则不足。
内功则专练柔劲,如易筋经、捶练等法,皆行气入膜,以充实其全体,虽不足以制人,而练至炉火纯青之境。
非但拳打脚踢不能损伤其毫发,即刀劈剑刺亦不能稍受伤害。
依此而论,则内功之优于外功,固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且练习武术之人,本以强健体魄却病延年为本旨。
学之兼以防毒蛇猛兽之侵凌及盗贼意外等患害,非所以教人尚攻杀斗狠者也。
故涵虚禅师之言曰:“学武技者,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唯守斯静,静是生机;唯攻乃动,动是死机”。
练外功者,劈击点刺,念念在于制人,是重于攻,若守则此等功夫,完全失其效用。
攻则非但足以杀人,亦且足以自杀,故谓之死机。
练内功者,运气充体,如筑壁垒,念念在于自保。
他人来攻,即有功夫兵刀,皆不足以伤我,我亦处之泰然,任其袭击,亦不至于杀人。
则守之一字,其功正大,既能自保,亦正不必再出手攻人,因攻我者不能得志,势必知难而退也,故谓之生机。
然世之学武者,又恒多练习外功,而少见练内功者,则又何故耶?
因外功一事,学习既较为便利,而所费时日又较短少,无论所习者为何种外功,多则三年,少则一年,必可见效。
如练打马鞍,三年之后,拳如铁石,用力一击,可洞坚壁。
余亦类是。避重就轻之心理,固人人皆有者也。
至若内功,则殊不易言成,一层进一层,深奥异常,学之既繁复难行。
而所费时日,亦必数倍于外功,且不能限期成功,故人皆畏其难而却步矣。
他派固勿论,即投身少林门中者,彼未始不知少林一派中亦有精纯之内功。
顾皆舍此而习外功者,实避重就轻之心理使然也。
至练习内功,略无根基,入手即练,其难自不待言。
若意志坚强,身体壮健,而其人又具夙慧者,练此最为相宜,因内功固重于悟性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