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上,一个男人最拒绝不了的事情有两件,一件是对自己爱的人表达爱意,另一件就是最好朋友临死前的托孤。
托孤……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是彼此感情最高的表现形式,任何一个男人都无法拒绝最好朋友的托孤,当然,他能够担当起“男人”这个称呼的时候。
冉·阿让不一样,他与芳汀之间的联系并不算是很多,可以说仅仅有寥寥几面之缘,他们的感情貌似并不深厚甚至可以说并不了解对方。
芳汀不知道冉·阿让是一个内心怎么样的人,甚至在她眼里依旧是那个“马德兰市长”,但是她愿意相信这个善良的“市长”,在最后濒临死亡之际将自己在世界唯一的牵挂托付给了他。
如果说,米里哀主教是将冉·阿让拉出黑暗的人的话,那么芳汀的托孤才是冉·阿让能够登上天堂的台阶。
他是一个好人吗?或许现在已经是了。
梅洛彼得堡里的莱欧斯利沉思着,在这座监狱里,他见过很多坏人,也见过不少好人,还见过一些悔悟之后的好人。
为此,他时常在想改变这些人的会是什么?律法吗?监狱吗?还是几年如一日的生活?
可能这些都不是,莱欧斯利又想起当初在看《论法的精神》的时候看到那句话的震撼下午。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是最至高的法律。
冉·阿让所代表的就是人类灵魂道德中的救赎、仁慈和自我牺牲。这也是作者想要通过这本书所表现出来的东西——人类的悲悯之心与道德的善良。
现在,这位多年的监狱长似乎看懂了这本书的内核,他是最懂冉·阿让的人,莱欧斯利有点想要迫不及待和众人分享他的发现与震撼。
但他还是沉下心来仔细阅读后面的故事,冉·阿让的成长如果截止到收养珂赛特为止也不是一篇不错的短篇小说,可《悲惨世界》的篇幅与优秀证明,它的上限绝不在于此。
故事里,为了躲避沙威无休止的追捕,冉·阿让带着珂赛特翻墙躲进了巴黎的小皮克普斯女修道院。
机缘巧合下,他救了曾被他帮助过的割风老爹,并在其帮助下,以园丁“割风先生”和其“侄女”的身份在修道院隐居多年。
珂赛特长大后,冉·阿让意识到她需要接触外界,便带着她离开修道院,搬到巴黎西区一所僻静的房子,再度化名“于尔迪姆·割风”。
年轻律师马吕斯·彭眉胥因政治信仰与保王党的外祖父决裂,独立生活,成为共和派青年。
他在卢森堡公园邂逅了冉·阿让和已长成美丽少女的珂赛特,两人一见钟情,开始在花园偷偷相会。
认真读过苏均之前的作品《战争与和平》的读者们会知道,这个时间段的法国也算是内忧外患,拿破仑滑铁卢战役的失败彻底让这个国家陷入了混乱之中。
而冉·阿让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段时间里,如果从历史上来看的话,《悲惨世界》似乎是《战争与和平》的延续。
也有不少人发现了这一点,在论坛上兴奋的找出《战争与和平》和《悲惨世界》的共同点。
苏均在搬运的时候也没有特地隐去这些细节,在他所虚构的小说世界里,这本就是一脉相承的。
论坛。
柯里安巴:啊?我《战争与和平》都没有看完,会不会影响我看《悲惨世界》啊。
最好的伙伴:柯莱都能看懂苏均的小说了吗?真厉害啊!
深林的狐:呵呵,苏均不少小说都可以当作柯莱识字的课本,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璃月小厨娘:不碍的不碍的,我问过苏均哥了,反正只要记住拿破仑滑铁卢战役的失败,法国国内混乱就行了。
兔兔伯爵:《悲惨世界》还是很惨的,每一次觉得冉·阿让过上了好日子但最后都因为各种意外破灭,明明他已经变成好人了。
一张送不出去的支票:呵呵,就是因为他变成好人了,在悲惨世界里好人就是会倒霉。
苏均:错了,因为那个社会还没变好。
……
正如苏均所言,冉·阿让一家似乎再度要过上好日子的时候,变故再度发生。
破产的德纳第流落巴黎贫民窟,成为犯罪团伙头目,他盯上了看似富有的“割风先生”(冉·阿让)。
在绑架行动中冉·阿让制服了匪徒。沙威突然出现逮捕了德纳第一伙,但德纳第逃脱。
冉·阿让只能趁乱带着珂赛特再次搬家,试图切断她和马吕斯的联系。
而在另一边,腐败到极致的法国社会爆发了一次最重要的起义,这是书中第二个重要的时间点——一八三二年巴黎起义。
至此,《悲惨世界》开始展露全貌,它从冉·阿让一个悲惨经历蔓延到整个社会,这是一个司法不公、贫富差距、童工剥削、女性压迫等等问题的社会,渴求变革的人们开始采取自己的手段。
共和派青年领袖拉马克将军之死引发了反对七月王朝的民众起义,新领袖领导学生在圣德尼街构筑了“街垒”,共和派的马吕斯加入起义,决心赴死。
而在这时,一直坚持按照律法逮捕冉·阿让的沙威作为王朝密探潜入街垒但被起义者们抓捕。
内心的挣扎是否保护珂赛特内心纯真爱情的冉·阿让最终决定来到街垒寻找马吕斯。
多年追逃生涯却在这时相遇,共和派的新领袖将处决沙威的权利交给了冉·阿让,一时之间形势逆转。
但正如当年米里哀主教的宽恕一样,冉·阿让最后选择放走了沙威,还告诉他自己的地址。
也正因为如此,书中的另一个转折与思考来了。
冉·阿让的宽恕彻底颠覆了沙威的世界观。他毕生信仰的法律铁则——罪犯必须受罚,被冉·阿让超越法律的仁慈宽恕击得粉碎。
他无法理解,更无法调和内心的冲突,最终,在塞纳河边,信念崩塌的沙威投河自尽。
看到这一幕,莱欧斯利,这位监狱长已经不知道沉默多少次了。
道德会超越律法。